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人类本身(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无法在空中飞行,加之古代技术有限,无法登上太空,所以人类对太空一直充满遐想,希望能在空中遨游。古时中华民族就一直对太空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词。那中华民族在古代是如何探索太空的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古代天文学观测
钦天监
中国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视与崇拜上天,认为天象的变化关系国家的兴衰,所以很早就设立了观察天文的部门(例如西周的太史,明清的钦天监)来观察天象变化,用来预测吉凶祸福,指导农业发展等。因此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哈雷彗星
夏朝仲康时期中国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为仲康日食(具体时间存在争议,可能为前2137年)。商朝时期(前1400年左右)已经有了系统的日食与月食记录,春秋时期(前613年)更是最先有了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前4世纪)还有了世界第二早的星表—甘石星表。此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嫦娥奔月
《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文心雕龙·诸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淮南子》
月球
月球是距离地球的最近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仅38万公里,因此中国很早就有了对月球的观测记录,也产生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神话传说与诗词歌赋。古人称月球为“白玉盘”、“半轮”、“宝镜”等,唐朝诗人李白写出了千古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古人有关月球最出名的传说为“嫦娥奔月”,最早见于商朝巫咸的著作《归藏》,但由于该书早已失传,因此该故事的详细版本要在以后的《淮南子》等书中才能见到。《淮南子》记载:嫦娥(原名姮娥,后因避汉文帝名讳改为嫦娥)为后羿之妻,偷吃了西王母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然后飞升天界,居住在月宫。此后嫦娥就成了月球的代表,被古人视为“蟾蜍”、“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