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3-26 17:33:52

Pride and Prejudice”书名的由来和本意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对简·奥斯汀及其小说的认知。就民国时期简·奥斯汀的研究和学术传播而言,较有深度的是清华大学的陈铨、中央大学的吴景荣和冯和侃。以冯和侃最为年轻,研究最有深度。要不是英年早逝,冯和侃应该会在简·奥斯汀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以下以冯和侃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的由来和本意。

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1)

冯和侃(1919~1949?),字允忠,死于而立之年。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西洋文学系。虽然他看似不值一提,但是有个大名鼎鼎的姐姐冯和仪,即为人熟知、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1914~1982),以《结婚十年》名扬海上。苏青、冯和侃的妹妹苏红(冯和侠)2005年1月在接受毛海莹采访时说起:我哥哥当时特别崇拜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作者),主要从事奥斯汀和《儒林外史》对比研究。

确实如此。1944年,冯和侃在《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2卷第1期发表了《真妮·奥丝汀的艺术》,总计22页,2万余字,有着较为严格的学术规范。本文写成于1942年12月11日,此时的他还没有大学毕业。冯和侃在论文中说:

自来大家都认达赛为“骄傲”的代表,依利莎伯为“偏见”的代表;大家以为本书之命名为《骄傲与偏见》之故在此。关于本书的命名,自有其一段历史的因缘[注十],至于说达赛是骄傲的代表,那完全是不对的。达赛只是腆腼怯生而已,可是因为他家中富有万贯,别人见他待理不理的样子,不免发生“自卑情意综”,以为他真的瞧不起人。尤其不幸他的朋友平格雷先生脾气顶随和不过,会敷衍乡下老太太,又会向姑娘们献殷勤。于是相形之下,达赛就被无辜地加上了骄傲的罪名。有一次在跳舞会中,达赛因为怯生的缘故不肯跟乡下姑娘跳舞,独自在会场里踱来踱去,怪刺眼的。他的朋友平格雷看不过去,一定要他跳舞。这叫达赛怎样推托呢?总不成说自己腆腼?自然他要找一个遁辞——没有适当的舞伴。偏偏平格雷还要逼进一步,把依利莎伯推荐给他。达赛窘了,就说她长的不够漂亮,不足引起他同舞的兴趣。恰好这话给依利莎伯听见了;她大不高兴,从此对他就存着一种偏见。这是故事的第一个“错综”(“complication”),从此时起,一个被认为骄傲,一个抱定一种偏见,正合了我国一句古话,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了头,这里面就有好戏看了。接着奥丝汀用种种巧妙的方法使依利莎伯的偏见愈来愈深,而达赛呢,反而渐渐地发现了依利莎伯的许多好处,从内心生出一股爱情来。这样,他们中间的恋爱就异样地进行着,一直达到顶点。

文后的“[注十]”则说明了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来历:

我们知道,《骄傲与偏见》的原名叫做《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此书约在一七九六年十月至一七九七年八月之间写成,但直至一八一三年由作者大加修改后方始出版,出版时已易今名。“Pride and Prejudice”语出于范妮·柏楠的Cecilia第五卷。此二字在英语中为“alliteration”,连用起来甚为悦耳。奥丝汀大约欣赏它的音乐性,所以把原来的《最初的印象》废去不用。从原名可以推见,作者的本意并不拟令达赛代表骄傲,因达赛本不骄傲,说达赛骄傲乃是依利莎伯的偏见而已。若达赛确系骄傲,则依利莎伯的偏见即不成其为偏见,造成依利莎伯的偏见的原因是达赛的腆腼。关于这,书中例证甚多,读者细看自知,此地不暇多举。据笔者的看法,此书“动作”之主力有二,一为依利莎伯之偏见,一为达赛之爱情,二力相反相成,动作乃得逐步演进。

通过引用的这段话及其“注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该小说的原名叫做“First Impression”(《第一印象》或者《最初的印象》),1813年正式出版时改为“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来自于英国女小说家范妮·柏楠(1752~1840,Fanny Burney,即“范妮·伯尼”)的小说《塞西莉亚》(Cecilia)第五卷的最后一段话:

The whole of this unfortunate business," said Dr Lyster, "has been the result of pride and prejudice.(李斯特医生说:“这桩不幸事的所有一切都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

其次,从来大家都认达西(即引文中的“达赛”)为“骄傲”的代表,伊丽莎白(即引文中的“依利莎伯”)为“偏见”的代表。作者创作的本意并不想让达西代表骄傲,因为他本性并不骄傲,说他骄傲只是伊丽莎白的偏见。如果达西确系骄傲,则伊丽莎白的偏见即不成其为偏见,造成她的偏见的原因是达西的腆腼性格所致。由于小说一开始造成“达西被认为骄傲,伊丽莎白抱定对他的偏见”,正是冤家才聚头,造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悬念,引起广大读者对美好结局的期待。人们在阅读该小说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傲慢与偏见》就是在讲一个关于“傲慢的绅士达西和偏见的乡绅女儿伊丽莎白之间的恋爱故事”。因此,作者小说的本意,因为借用了“pride and prejudice”,在读者那里得到了新的解读。

最后,该书名之所以被采用,正如冯和侃所说是简·奥斯汀看中它符合了英语中常用的“头韵”或者“双声”,即“alliteration”,说话写作时连用的两个或几个单词都用同样的字母打头,这样连用起来很悦耳动听,个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可能是欣赏它的音乐性,才把原来的《最初的印象》废去不用。

《傲慢与偏见》中文译名的出现及定名

简·奥斯汀的这六部小说进入中国以后,书名的翻译是出版传播的首要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对《傲慢与偏见》就是“Pride and Prejudice”耳熟能详,但在当时,则需要译者和出版者不断的译介和传播,才能为当时的人们逐渐接受。

就“Pride and Prejudice”的中译而言,译法相对集中。民国时期只有《骄傲与偏心》《骄傲与偏私》《骄傲与偏见》《傲慢与偏见》《自傲与偏见》。“Pride”译为“骄傲”“傲慢”“自傲”;“Prejudice”译为“偏心”“偏私”“偏见”。

1935年是《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出版的元年。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杨缤全译的《傲慢与偏见》;北京的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董仲篪全译的《骄傲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2)

那么,“傲慢”(或者“骄傲”)和“偏见”是如何被组合成这两个译名的呢?据查,“傲慢”一次被用作文章标题是1904年,该年的《觉民》杂志第9和10合期发表了《傲慢自是之无贵》。全文不长,写道:

欧谚云:“少智之人,常过自信。”又云:“河深则势少,樽满则音钝。车轮最恶者,其鸣最大。”又云:”不学比慢,则寡咎可知。”傲慢自是者,古今东西均无贵者也。

该文的意思是教人不要傲慢,不然会与尊贵无缘。这里的“傲慢”与自以为是同一个意思。

“骄傲”用作标题是在《中西教会报》1905年第114期的《论说杂著:不可骄傲》一文中。“偏见”一词用作标题则要更早。《瀛寰琐纪》1873年第7期刊登了《六气偏见说》一文。而“傲慢”(或者“骄傲”)和“偏见”之合成用作文章标题是在1935年。1935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刊登了杨缤的“《傲慢与偏见》撷因奥斯登评传”一文。

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3)

到了1955年王科一翻译出版本书时,就选择了《傲慢与偏见》这一译名,以后则概莫能外。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傲慢与偏见》是直译法的成功典范。比如,周晔和孙致礼写作了《书名、篇名的翻译》(《上海翻译》2009年第4期),认为:

用直译法翻译的书名、篇名,不仅能成为原文旨趣的指示牌,而且能在译入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奥斯丁的Pride and Prejudice译成《傲慢与偏见》,福克纳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译成《喧哗与*动》,如今在汉语中,“傲慢与偏见”、“喧哗与*动”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字眼,被广泛运用。

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4)

他们认为正是《傲慢与偏见》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原文的旨趣,才成为了被广泛运用、十分活跃的字眼。而刘碧玉在《接受美学视阈下文学书名的翻译》(《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中进一步认为:

Pride and Prejudice押的是头韵“P”,翻译为《傲慢与偏见》,虽然没有押头韵,但是有了尾韵“an”,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书名的特色,使译名更通俗顺口。

她认为该译名虽然没法照搬英文原名的头韵,但是“慢(man)”和“见(jian)”都有相同的中文尾韵“an”,显得译名更加通俗顺口。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英文书名的汉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一文中蒋坎帅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书名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包括原书名及其译名。二者具备相同的美学元素即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如比喻、排比、夸张、头韵、对比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Sense and Sensibility(头韵)译为《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对比)。属于修辞格的巧妙运用。

他认为,虽然译文中没有保留原书名中头韵的修辞手法,但排比得以保留。结果是这样做既可以保留特定的审美元素,也可以保持原文的风格。

以上诸位不仅从翻译角度,而且从审美和社会传播的角度肯定了《傲慢与偏见》这个译名。经过多年的沿革和淘汰,《傲慢与偏见》的译名达到了统一。也就是说,pride就译成“傲慢”,“prejudice”就译成“偏见”。英文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对应的中文译名就是“傲慢与偏见”。就西方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而言,好的书名及其译名能够使人过目不忘,赢得普罗大众的青睐有加,使其成为跨文化的、不朽的文学经典。

责任编辑:龙亚莉

作者简介

傲慢与偏见从哪里来的,傲慢与偏见是讲什么的(5)

叶新,安徽歙县人。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博士、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管理硕士、武汉大学历史学和文学双学士。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理事。著作有《近代学人轶事》《美国杂志出版个案研究》《美国名编辑研究》《美国书业观潮》《环游谈荟》《简•奥斯汀在中国》等。业余从事季羡林研究和郭嵩焘研究。

出版六家

六个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