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19世纪出英国乡绅与贵族之的情感纠葛。这部小说的作者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
九岁时奥斯汀才被送往学校读书。不过,由于父亲从小给她的良好的家庭教养,奥斯汀斯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醉心于写作了。她的作品擅长站在女性的视角,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描写周围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有评论家说:简奥斯汀的作品,是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
而这种写作手法,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矫揉造作的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她甚至还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1817年,奥斯丁抱病在身,不久后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傲慢与偏见》中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英国的一个小乡村,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具有多重维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她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还描绘了时代变革中,英国乡村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部小说先后于1940年、1995年和2005年被搬上大荧幕。我们也可以从唯美的画面中,看到当时的英国“乡土社会”。
2005版《傲慢与偏见》电影海报
01以宗教为核心的生活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在18、19世纪的英国,宗教几乎占据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个时期的乡村社会结构具有“以宗教生活为中心的、自组织性”的特征。
因此,乡村教堂和教会就承担起了人们日常祷告和各种礼仪场所的功能。
不论是每个周的礼拜,还是重大的节日或者庆典,英国乡村的人们都会聚集到所在教区的教堂参加各种活动。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写到:
教堂(教会) 构成了英国乡村伦理秩序以及法律秩序的基础:教会协调教区内的民事事务;对会众成员的经济困难进行救济;教区内会众的道德瑕疵和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教会的责难。
由于宗教生活在英国乡村乃至整个英国社会的特殊影响力,神职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远优于普通人。
除了宗教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还可以看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土文化充满了“男尊女卑”的气息。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女儿没有财产的继承权。
伊丽莎白的远亲、不学无术又自视甚高的柯林斯,因为有贵族凯瑟琳夫人的支持,获得了地方教会的牧师职位,而当上牧师的柯林斯为了心安理得地继承财产,去向伊丽莎白求婚。
虽然求婚遭到了拒绝,但柯林斯的盛气凌人和不可一世,确实与他的牧师地位不无关系。有趣的是,奥斯汀对柯林斯的描写,也带有对某些神职人员蔑视和鄙夷。
宗教生活与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文化的底色。
0218世纪末英国乡村的阶层变迁18 世纪末的英国,正是工业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从社会生活到文化习惯的变迁,同时也激起了保守的英国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同时,工商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也使阶层流动性增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新兴富裕阶层都渴望凭借逐渐开放的阶层架构,攀升到上流社会。
在小说中,简奥斯丁介绍了几个富裕上流社会的英男才俊,其中交代最多的是一个是通过商业发家的宾利一家。
他们发家之后,举家迁到乡间,成为班尼特一家的邻居。不过,宾利的姐妹却并不喜欢将自家的发家史向外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