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荒城纪》,反映民国农民生活。
电影《驴得水》,聚焦民国知识分子。
【今日看片】
中国电影近些年繁荣了起来,总票房不断攀升,佳作也频频出现,但有关民国题材的佳作并不多,尤其是讽刺喜剧类型,更是少之又少。近期一部叫《荒城纪》的电影,与《驴得水》合在一起,勾勒了一组民国社会风情画。
同为民国题材,聚焦社会不同阶层
《驴得水》聚焦于一群代表社会中层结构的知识分子身上,他们曾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怀着理想与激情从城里来到乡下,打算建设一个美好校园,结果却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一个虚拟的“吕得水”,就把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灰暗面逐渐揭发了出来,他们的龌龊卑劣与蝇营狗苟,都让人扼腕。
而《荒城纪》则更进一步,下沉到了大字不识几个的底层村民们。为了度过饥荒,为了在战争年代生存下去,他们做出了更加荒谬的事件,一个被听错了的“李忆莲祠堂”,结果却导致了*人、拆屋等荒唐至极的人间悲剧,愚昧到了极点。
两部影片的命运也呈现两种状态,《驴得水》票房数据不算显眼,但与成本比也明显属于赢家,成为典型的中档片;而《荒城纪》则有些无声无息,票房惨不忍睹,实在是有些可惜。
讽刺艺术与现实结合才会迸发火花
两部影片在这点都做得不错。中国的社会转型自辛亥革命肇始,民国以降,进入共和时期之后,社会转型明显加速,首当其冲的是社会的上游阶层,其时投机与贪腐层出不穷,将社会搞得乌烟瘴气,好一段时间后这一阶层逐渐完成转变。社会的转型自上而下,当上层社会差不多完成转型时,阶层的崩坏就传导到了中间阶层,以知识分子、基层政权结构为主的群体开始发生裂变,呈现出诸多弊端,媚上欺下、吃拿卡要、人伦悖逆、为所欲为。当中上阶层的转型大致完成时,社会素质的崩坏则逐渐下移,传递到了底层结构之上。这一阶段是社会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最难的阶段。
《荒城纪》的英文名字叫“The Lost Land”,翻译过来就是“虚无之地”,假托的意蕴非常明显。而且,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山西的一个村庄之上,名字却不叫“荒村纪”而是“荒城纪”,以“一村”借指“一城”,乃至于整个社会,主创人员的小心思可见一斑。影片故事讲述一个山村,村民为了从官府手中获得更多的救济粮及银元,于是投机修建“礼义廉耻堂”。结果阴错阳差,保长误以为要为本村的寡妇李忆莲修建祠堂,以为要修的是“李忆莲祠堂”。于是,在一个错误的引发下,就像开始抖动的蝴蝶翅膀,结果引发了更多的错误,以至于引发出了一个巨大的*人悲剧。整片的荒诞性非常出色,算是非常难得一见的一部好作品。
作品完成度高,也有无法弥补的失位
《荒城纪》的确是一部完成度相当高的影片,有影迷已提前将其列为个人的年度十佳之中。影片的制式不能与很多大制作相比,但与《驴得水》倒是很相似。两者都聚焦于社会的某一个群体,为了迎合上峰的政治意愿,结果生发出了一系列荒唐的事故,起初看起来喜感十足,最终却让人脊背发凉,喜剧的背后是浓重的悲剧结局。
底层村民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甚至仅仅为了不吃亏,就将自身的狡诈与愚昧充分呈现出来。由于那时候农民阶层识字率较低,文化素养普遍不足,这就造成底线水准无法高企。当淳朴与善良消失不见,愚昧与冥顽就会突破底线,举动就更显得触目惊心。但是,社会舆论往往更关注中上层社会的变动,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热议,而对于底层民众身上发生的事,关注度往往不够。
《驴得水》由话剧改编而成,它的故事与台词已在舞台上千锤百炼,演员的演技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娴熟无间。而《荒城纪》值得诟病之处在于演员的演技,本来男主角林硭与女主角李忆莲的形象类似于《白鹿原》中的黑娃与田小娥,甚至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主演的表现却有些乏力,没能将两个角色塑造得光芒万丈,尽管几位配角的表现很给力,但也无法弥补主角戏份的失位。《驴得水》捧红了任素汐,《荒城纪》看完几乎记不住任何一位角色,这也是影片控制不力的一个明证。而且《驴得水》不仅有话剧IP的加持,更有开心麻花的护佑,《荒城纪》则处于裸奔状态,尽管获得了贾樟柯的力捧,但依旧无济于事。不过,这是题外话,也算是《荒城纪》票房惨败的一个注脚吧。
□李啸天(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