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微博
“子涵体”的爆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们对于“巨婴”家长对孩子的事情都要插手的反讽。希望家长们都不要因为过度的关心而忘了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有些溺爱可能会适得其反。
多一个家长能在关心孩子的同时学会“放手”,世界上就多一个“子涵”,不需要在大合唱时站在班级中间,不需要一定出现在老师的相机镜头里 ,而是更快乐、更自在地享受和体验生活。
“子涵”的梗本身是对事事都要干预的控制型父母的调侃,而由于这个梗可适用的范围非常广,加上网友的奇思妙想,“我们家子涵”出现在各种语境中。
图源小红书
当“子涵体”的应用范围不断延伸,网友们也在用“老师,我们家子涵”的句式表达着喜怒哀乐,发疯文学的背后,是年轻人在用这种方式缓解生活和学习带给自己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