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创作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故事。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没有钱向心爱的女人鲍西娅求婚,便找到安东尼奥帮忙。
安东尼奥为了成全朋友,便向夏洛克借了钱。夏洛克和安东尼奥过去曾有些过节,所以这次夏洛克便趁机设下圈套。幸而夏洛克最后并没有得逞,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安东尼奥也成功获救。
在整个故事中,夏洛克无疑是反面人物,他自私自利、报复欲极强。而莎士比亚也想要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跳出自私自利的怪圈,因为正直善良的人,才值得被别人尊重。
1. 表面上是输了官司带来的不幸,实际上是自私自利造成的悲剧夏洛克是威尼斯城里的犹太人,平时做着放款借钱,收取高额利息的生意。作为一个商人,夏洛克无疑是精明的。因为放款借钱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可夏洛克却做的风生水起。不仅没有*,反而还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在行业里,夏洛克的口碑也非常不错。就连之前与他的结过仇的安东尼奥,需要借钱时,也是第一时间想起了夏洛克。虽然在业务上,夏洛克的确是个经商天才,但是他为人却心胸狭窄、残酷无情,因为夏洛克从不放过任何报复的机会。于是,这次他便设下了圈套,打算致安东尼奥于死地。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定下契约,如果不能及时还钱,就要用安东尼奥的“一磅白肉”来偿还。爱财如命的夏洛克,最后甚至不要钱,也要安东尼奥的一磅白肉。为了救安东尼奥,朋友们苦苦哀求,可夏洛克就是不肯松口。正当所有人都觉得,安东尼奥难逃一劫时,命运的天平,还是偏离了夏洛克。
聪明的鲍西娅乔装成律师,答应夏洛克可以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就要用夏洛克的性命和全部财产来补赎。众所周知,“割肉”不流血是不可能的。夏洛克无法确保不流血,所以只能乖乖地接受了惩罚,失去了全部的财产。
这个惩罚,对爱财如命的夏洛克来说,无疑是惨重的。因为这不光是输掉了“稳赢”的官司那么简单,他还必须要面对仇人接盘自己财产的现实。然而,这个结局,说到底还是和他的自私自利有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不是夏洛克凡事先考虑自己,自私自利,想要致别人于死地,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不会失去他最在乎的财产。
自私自利的人,常常容易迷失心智,陷在仇恨里无法自拔。夏洛克如果能放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就不会想要报复解恨,更不会与安东尼奥对簿公堂。其实,从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夏洛克的自私自利,是出于一种自我实现无果后的心理变异。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局限,夏洛克作为犹太人,常受到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教徒,各种形式上的限制和阻止。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 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以人的机体潜能为基础, 强调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 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 越是没有得到满足, 它对个体人格行为动机的推动力就越强烈。所以,夏洛克才必须要努力寻求各种途径,去实现满足。甚至才会不择手段地以“一磅肉”作为契约,来寻求满足感。
但是,尽管如此,这种心理变异后的自私自利,仍然不是莎士比亚所赞同的。所以夏洛克才会自食其果。
2. 语言揭示:若非夏洛克自私自利,又怎会走上极端?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威尼斯商人》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与他个性鲜明的语言设计离不开。作者通过巧妙的修辞,及反讽的语言,丰富展现了夏洛克这个反面人物自私自利的形象。
·个性化的语言,丰富了夏洛克的自私自利的形象
夏洛克险恶地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
这一段是在法庭上,夏洛克贪婪地想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时的语言描写。夏洛克的自私刻薄,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们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夏洛克那张自私贪婪的嘴脸。
夏洛克爱财如命,但是为了致安东尼奥于死地,他甘愿不要钱,也要照约处罚,从“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中,可见夏洛克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凶狠自私。
·巧妙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夏洛克的自私自利
安东尼奥劝夏洛克,不要因为别人一次无意的冒犯而产生仇恨,但是夏洛克却喊道:“你自己愿意被毒蛇反复的咬吗? ”
在《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问、烘托等等。这一段就是安东尼奥劝说夏洛克放下仇恨时,夏洛克将仇人比作“毒蛇”的句子。
夏洛克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为谁也不愿意被“毒蛇”毒害,所以他一下子就将自己放在了“弱势”地位,目的就将自己的一切报复行为,做出合理化的阐释,从而“心安理得”地继续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