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闺蜜云云聊天时,她跟我分享了,自己为儿子"报仇"的事情,仅从只言片语中,就能感受到她的自豪感。而这也给我们父母提供了"反面"示范,孩子被欺负了,不仅要打回去,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尤为关键。
云云下班后,看见4岁半的儿子浩浩,被好朋友旭旭扇了一耳光,她有些看不过去了。心想家里就浩浩这一个宝贝疙瘩,自己平常都不舍得碰一下,让别人这么打还不还手?她立马上头了,立即走过去打了旭旭两下,旭旭也哭了。并且她还告诉浩浩,以后被打了就要打回去,不能光哭,那样没用的。
屏幕那端的闺蜜沾沾自喜,可我却觉得悲哀,一是面对被欺负,浩浩没有自信保护自己;二是闺蜜只教会孩子被打了就得打回去,并没有教他怎样合理地自我保护。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孩子被打了怎么办?""打回去啊",确实孩子受欺负,"打回去"是所有家长的第一反应,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一味忍让软弱,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好欺负,进而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让孩子"打回去"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也有很多坏处:
- 阻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发现打回去很有效,每次只要打回去,别的小朋友就不敢打他抢他的玩具了,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动力去想别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呢?进而也就不会促进其思维逻辑的发展,不利于智力发展。
- 阻碍儿童情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
因此,让孩子"打回去",会让他们认为"暴力"是被认可的,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办法去处理彼此的关系,反而会激化矛盾。
- 易使儿童习惯使用暴力,成为施暴者
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暴制暴的观念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这只是一种报复的行为,来发泄心里不满的情绪,是一种不合理的自我保护方式。
会使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习惯于"暴力式"的自我保护,进而可能成为一名施暴者,本质上和欺负自己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