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广州市番禺区广铁一中天成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敏婷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深入开展,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特别指出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大好年华,充分利用阅读黄金期,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但盲目“开卷”未必“有益”,按照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从“能阅读”发展为“爱阅读”。
5岁起:用图文培养兴趣。大约从5岁开始,儿童进入阅读启蒙敏感期,开始从看图发展到识字。广州市番禺区广铁一中天成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敏婷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此时的书籍阅读应以图文为主,比如绘本,有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也需参与其中,帮助孩子理解绘本内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否则,孩子很难坚持阅读,可能将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
8~14岁:读完一本薄书。张敏婷表示,伴随身心的发展,8~14岁是黄金阅读期,也是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开始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阅读应以能够完整阅读“一整本薄书”为标准,比如5万~10万字的小说,有助他们感受书籍的结构性、完整性,以及逻辑的丰富性、多样性,促进其精神世界的成长。
14岁后:根据兴趣阅读。大概到了高中时期,通过阅读的积累,孩子的价值观基本形成,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此时阅读重在多理解、多体会、多融合。虽然提倡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但未成年人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较低,如果没有成年人的指正,很多孩子无法对内容进行充分的判别。因此,选择书籍时应遵循“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选择”的原则,比如在图书馆中挑选书籍,不仅种类丰富,且已经过严格筛选。
《方案》提出,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阅读。张敏婷表示,经典图书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不仅能满足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又有助孩子了解文化常识,是很好的阅读选择。
针对大学生,《方案》也给出了指导,要引导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加强科技史、科学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阅读,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阅读。这是因为,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的知识结构不相同,涉猎领域也有偏重,通过阅读其他专业的书籍,有助弥补短板、拓展知识面。
在“全民阅读”时代,除了青少年自身努力外,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助力。为了保障青少年的阅读“胃口”被满足,家长应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包括整洁舒适的阅读空间,以及积极向上、品类丰富的书籍,供孩子自由选择;尊重孩子在阅读中的见解和想法,耐心引导纠正错误倾向或不利思想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也要丰富图书储备,改善阅读条件;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设置读书角、放置图书架、开设书报亭,方便学生即时阅读、处处可读。
张敏婷表示,如果孩子错过黄金阅读期,今后的学习、阅读难免会显露出“先天不足”,很难再培养起高效的阅读习惯。不过,任何时间开始阅读都不晚。如果目前无法坚持读完一整本书,可先从名著翻拍的电影入手,或从感兴趣的领域出发,激发“阅读欲”,每天阅读1页或10分钟,重在养成阅读习惯,逐渐发展出自主能动性。
责编:王晓晴
主编:徐文婷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