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学会说话时,总是会有太多的“废话”要吐露,简直就像机关枪似的,一天到晚“突突突……”个不停,难免会造成家长的听觉疲劳,有些不耐烦的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去!一边玩去!
我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孩子听到家长这样的言语之后,原本光彩熠熠的小脸瞬间暗淡无光,心想:难道我说的真的是废话?是我话太多了吗?孩子一旦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就会在心里暗示:我以后应该少说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会发现,原本爱说话的孩子,渐渐的不爱和家长交流了。其实,对于孩子的话,稍微给点回应就能够在孩子心里起到积极的作用。
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学会和孩子互动,做出一些表示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的发出“嗯嗯”“哦”的声音,表示你将孩子的话听了进去,而且很感兴趣。孩子接收到了这样的暗示或激励就会反馈更多的信息给父母,这种现象,被称为“格林斯潘效应”
什么是“格里斯潘效应”?与格林斯潘效应背道而驰,伤娃于无形1955年,心理学家格里斯潘在一次语言条件化早期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具体语言进行回答,实验者用“嗯嗯”“哟哟”测试被测试者的反应。经过测试发现,这样“嗯嗯”的声音能够让被测试者有被肯定的感觉,进而进行积极的反馈。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格林斯潘效应”。
工作的人希望能够得到上司的赞赏、肯定和重用;在校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在家的小孩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关注。
▼被妈妈毫无反应伤害的孩子
慧慧今年三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刚开始怕慧慧不适应幼儿园,妈妈每天都会询问慧慧在幼儿园的日常并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
但是慧慧妈有自己的工作,每天下班就要去幼儿园接慧慧放学,人是很疲倦的,看慧慧适应幼儿园生活后,就觉得没有必要像之前一样事事询问。
这天,妈妈接慧慧放学晚了,慧慧觉得很奇怪就问妈妈:“妈妈,你今天怎么来晚了?”
妈妈一脸疲倦:“宝宝,对不起啊!妈妈在工作上有点事情耽误了!”
慧慧牵上妈妈的手,安慰妈妈:“看你这么辛苦,我就原谅你了!”
妈妈摸摸慧慧的头,牵着孩子往家去。
慧慧一路上叽叽喳喳:“妈妈,我跟你说,今天有个小男孩走路的时候被自己的鞋带绊倒,摔了个‘狗吃屎’,真的是太搞笑了!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