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中杰出人士作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惊讶: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是内心最喜欢的,至少不是心目中最理想的。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并非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成就,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精英。其中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非常喜欢音乐的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苏珊的经历,为他寻找满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苏珊在接受艾尔森博士调查时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艾尔森博士直截了当地问她:“既然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既然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苏珊的眼里闪着自信,十分明确地回答:“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我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艾尔森在以后的继续走访中,许多的成功人士对自己之所以能出类拔萃的反思,与苏珊的思考结果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时又无法改变。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种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艾尔森博士对杰出人士的调查结果表明: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奇迹。
责任感,是指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力做好的一种情感。
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得去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意义。
那么,为什么有责任感就可以创造奇迹呢?那是因为:有责任感可以激发潜能、有责任感可以激发勇气、有责任感可以激发毅力。
01
有责任感可以激发潜能
世界顶级脑力专家吉姆·奎克说:“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而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让事情取得更好的结果。”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一般的人只发挥了自己潜能的5%-10%;优秀人士也只发挥了自己潜能的15%左右。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就会倒逼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单身母亲和九岁的女儿相依为命,一天早上妈妈出去买菜,女儿起床后看不到妈妈,非常着急,于是她到处找妈妈,最后跑到阳台上,正好看见妈妈买菜回来,女儿一边大声叫“妈妈”,一边迈出阳台扑向妈妈的怀抱。情急之下,这位妈妈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竟然跑了100多米,稳稳地把女儿接在自己的怀里(虽然摔伤了)。
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很多人都不相信,于是让这位妈妈“用接枕头的方法”再实验一次,可试了几次,这位妈妈都跑不到一半距离枕头就掉下来了,一次也没有成功。
他们又组织了世界著名短跑健将来做这个实验,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在那个距离内达到那位母亲奔跑的速度。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在生死关头,是母亲的责任激发了深藏于人体内的潜能,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奇迹。
02
有责任感可以激发勇气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说:“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激发胆魄和勇气的源泉。 ”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就会激发出自己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勇气,从而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满怀“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的情况下,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03
有责任感可以激发毅力
有人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遇到一些困难而感到坚持不下去,但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提醒着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我们最终就拥有了坚持下去的毅力。”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就会激发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而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要走多少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
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
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正是“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这一份沉重的责任,促使这位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走到了目的地。
今天发布的是我撰写的“做人做事智慧”系列文章的第159篇,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多思多想”将与您分享更多的做人做事方面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