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家长都在问:孩子总打人要怎么教育呢?
“你们说孩子上个幼儿园怎么那么不容易!前两天刚送园的时候,天天像个考拉一样,一边哭一边抱着我的脖子不撒手。这些日子好不容易不哭了,又被老师投诉,说孩子在幼儿园总打人,弄得我也是头大啊!”
其实,家长们经常会发现,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渐渐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打人”就是其中的一种。
孩子出现这些攻击性的行为,另家长们很是头疼: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就学着打人,难道孩子天性暴躁?
其实,给这么小年龄的孩子性格上贴上如此标签,似乎不太好。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一般背后都有其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无非以下几点:
① 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2岁左右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喜欢把“我”的一切和其他分别开,只要是我不喜欢的,不愿意做的,他们可能不会说,而是直接采取“打人”的方式,来表示内心的反抗。
② 交往能力差
因为年龄小,不懂得如何去和小朋友一起交流,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打人”这个极端的方式,去引起小伙伴的注意,希望他们认可和重视自己。
③ 语言能力差
因为语言能力差,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选择简单的“打人”方式去沟通,这也是孩子打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时候小朋友喜欢用手拍人,或者撞别人一下,其实只是想引起小朋友注意,就和“喂”的作用一样。
④ 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是电视节目中的镜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比如,爸爸经常打骂别人,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别人相处不如意时,可能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
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厉,稍有不如意就经常打骂孩子,或者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诱发孩子产生攻击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现在电视节目那么多,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于血腥、暴力。孩子看了后自然而然会受影响。
⑤家长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有时孩子并非真的在使用暴力,而是一种假象,而且很可能还是家长在无意之间造成的。
大家想想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得好好的,家长经过,轻轻拍拍或者摸摸孩子的头,夸一句“真乖”;或者爸爸妈妈看着孩子白嫩的小胳膊、小手、小脚丫,忍不住轻轻咬一口。
成年人以为的表达喜欢的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他会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误读,以为表达喜欢就应该是这样做。
而且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不够好,也不明白摸、拍、打在力道上的差别,在模仿家长做出类似的行为时,就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暴力”。
处理好打人的行为
打人是宝宝成长阶段的一种表达方式,类似于一种比较常用的手势,很多时候,不同于暴力动作“打”,那么,遇到宝宝打人的时候,妈妈怎么做,才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呢?
01 教会孩子恰当的表达方式
当宝宝做出拍打动作的时候,不管宝宝实在跟人打招呼,还是在表达某种情绪,或是想要引起别人注意,妈妈都要迅速制止他。
比如,当宝宝拍打别的宝宝的时候,妈妈要迅速截住宝宝的手,然后改变动作,对他说:“宝宝想要给小伙伴打招呼呀,这样打招呼,握个手吧!”这样,宝宝就会懂得跟人打招呼时要用握手的方式。
02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爸爸妈妈平时要多多引导孩子做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他的话,被别人欺负了,你会怎么想?”,以及冲突解决思考:“他打小朋友,你觉得他做得好不好?你觉得他可以怎么做,小朋友会更喜欢和他一起玩?”
平时常带孩子做“换位思考”练习,鼓励孩子去关注别人的心情跟想法,孩子就能拥有更好的人际相处能力。
03 多关心、陪伴孩子
预防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儿期和学前期,给他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
稳定的,充满爱的关心和陪伴,会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从而改善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肢体语言。
04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要想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言行,首先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做好表率。
这个是无需多言的道理,言传身教,我们强调过很多次。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应该的行为时,最好淡化处理,这个行为逐渐也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淡化。如果家长总是强调“不许打人啊”,“不许这样啊”,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加深了孩子对这个行为的记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