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对女职工很重要的生育保险
主要有两大好处
分别是领取生育津贴和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其中生育医疗待遇是指
可以用生育保险报销产检、分娩等费用
那么
具体哪些项目是属于可报销的范围?
具体的报销标准是什么?
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
今天来科普一下
↓↓↓
01
生育医疗待遇享受的范围是什么?
生育医疗待遇享受是指女职工在生孩子或者流产过程中花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等,可以用生育保险进行报销。
其中可进行报销的产前检查项目范围如下:
1)常规项目
产检、血常规、血型、血糖、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HIV筛查、心电图、胎心监测、B超。
2)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安排的备查项目
非整倍体母体血清学筛查、丙型肝炎抗体筛查、血红蛋白电泳、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甲状腺功能筛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宫颈分泌物检测淋球菌、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
要注意哦,使用目录范围以外的项目,是不能纳入报销范围的。
02
生育医疗待遇可以报销多少钱?
关于生育医疗待遇的费用报销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固定报销金额,政府会给出产前检查费、住院分娩费用的固定标准。
如天津,对产前检查费、部分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实行按限额支付,最高限额2300元;对自然分娩、人工干预分娩、剖宫产不伴其他手术实行按定额支付,支付标准分别为3800元、9000元、10000元。
另一种是按比例进行报销,与医保报销一致。
如江西,参保女职工及参保男职工的未就业配偶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门诊部分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可实行按人头、按项目等方式纳入统筹基金支付;住院部分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等有关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对女职工生育产生的医疗费用并不进行报销,而是给予一定的生育医疗费补贴。
例如上海规定,2021年5月31日(含)之后生育的符合条件的参保生育妇女,生育医疗费补贴按4200元计发,其中危重孕产妇生育医疗费补贴按8000元计发。
03
享受生育医疗待遇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女职工生育保险连续缴满一年(有些地方已修改为6个月,如杭州),并且*的时候仍然在缴费,生孩子的时候就可以报销了。
在部分地区,参加生育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享受生育医疗待遇。
例如,浙江省:
2022年7月29日发布的《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助力“浙有善育”促进优生优育工作的通知》规定:以在职职工身份参加杭州市职工医保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以下统称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加生育保险。
又比如,贵州省:
2023年8月15日发布的《省医保局关于完善生育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灵活就业人员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各统筹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费率不低于6%的,不另行征收生育保险费,低于6%的,可结合基金运行实际,酌情适当调整缴费比例,费用合并征收。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后,享受生育医疗待遇和生育补助金待遇。
04
生育医疗费用报销需要什么流程、哪些证件?
生育医疗费用进行报销的流程,各个省市是不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据小WIN了解到的,一般分为3种形式:
一是在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报销,即时结算,参保职工仅需支付自付部分医疗费用。
二是线上申请,通过当地政务APP、官方小程序等上传生育报销材料,由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确定报销待遇。
三是现场办理,参保职工或单位医保经办人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提交纸质报销材料,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销。
至于生育医疗费用报销需要提供的证件,是根据申请方式确定的,如果是在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报销、实时结算的话,只需要出示一张医保卡就行啦。
提问Qustions&解答Answers
1)只有丈夫参加了生育保险,还能够报销生育的医疗费用吗?
符合条件的可帮妻子报销部分生育医疗费用,具体报销政策以当地为准,有些地方也可能不支持。
这个知识点,小WIN此前也有科普过,详细可以阅读《妻子*未工作,能用丈夫的生育保险报销吗?》这篇推文~
2)三孩可以报销吗?
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三孩可以报销,并且和一孩的报销标准一样。
3)工作地和户口所在地不同,去哪里报销?
在哪个地方交的职工生育保险,就在哪里报销,报销政策也因地而异。
4)异地生产可以报销吗?
有些女职工在生孩子的时候会选择回户口所在地生产,方便家里人照顾,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报销的。
如北京市规定,异地生育费用先由个人全额垫付,然后回参保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手工报销。
5)在非定点医院生产可以报销吗?
在非定点医院生产,生育医疗费是不能报销的。
转发这篇实用报销指南
分享给准备生娃的朋友们吧
不久就能用上啦!
不过要强调一下
生育保险政策是因地而异的
大家遇到不解的问题
建议拨打12333咨询当地社保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