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刚开始吃辅食的时候
宝宝的兴趣很浓,吃得也不错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
每次吃辅食
宝宝都是只吃几口就不愿吃了
更换辅食做法也不行
宝宝还是不愿吃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
这个问题还是很常见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辅食没做好,不适合目前孩子吞咽-咀嚼过渡的阶段,另外一些喂养的细节没有注意。
想解答家长们的疑问,还要从宝宝开始添加辅食说起
我们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参考网络上辅食添加的计划来给宝宝添加辅食,比如下面这种:
在提供这份辅食添加建议的同时,还给了一份添加食材的种类
首先无论是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是欧洲的、美国的、香港的相关部门提供的辅食添加建议,都会提到很重要的辅食添加建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
比如我国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就提到
准则二 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动物性食物的添加
辅食添加的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逐渐增加食物种类,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
不盲目回避易致敏食物,1岁内适时引入各种食物。
上面的辅食添加计划可以看出,米粉2.5克 30毫升水吃三天后,从第4天一直到第31天,都是没有变化的,全部都是5克米粉 40毫升水。
从稀到稠过渡可以说是完全没有。
而建议的土豆泥、菠菜泥、西蓝花泥则会因为每一位妈妈烹饪技能的高低、清洗食材程度、食材制作顺序的不同而造成蔬菜泥含水量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土豆泥的制作,假如同样使用50克土豆,30毫升水,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土豆带皮蒸,蒸熟后去皮压泥加水拌匀
2、土豆去皮蒸,蒸熟后压泥加水拌匀
3、土豆去皮切片蒸,蒸熟后压泥拌匀
4、土豆切块煮熟,压泥加水拌匀
请问使用上面4种不同方式制作出的土豆泥,含水量都一样吗?
只要有一些烹饪经验就知道土豆切块煮熟,含水量是最大的,土豆带皮蒸熟后制作的土豆泥含水量是最少的,所以上面4种做法含水量从高到低依次是:
4>3>2>1
同一份食谱,不同的家长做出稀稠不同的蔬菜泥,如果家长没有很多的做饭经验,今天手抖了水多了点儿,明天不敢放太多水蔬菜泥又干了,制作出的辅食一天稀一天稠,根本就谈不上从稀到稠过渡。
(如果想了解辅食制作的细节,可以查看下面这一篇)
做辅食是先煮熟还是先磨碎?宝宝顺利添加辅食赢在细节
这时因为宝宝刚开始吃辅食,而且家长添加的多数是土豆、山药、南瓜、胡萝卜等有甜味、淀粉丰富的根茎类蔬菜,非常容易搅打成细腻的糊状,如果和米粉混合,宝宝主要是吸吮和吞咽为主要进食方式,吃得会非常顺利。
到了宝宝7个月的时候,网络上的辅食添加建议基本上会提示“宝宝的辅食要升级啦”,米粉为主食的建议多数是这样的:
蛋黄、虾肉、蒸蛋、猪肉泥没有过渡直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