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和我讨论过一个: “ 孩子发脾气,如何引导教育?”
一位焦虑的妈妈向我倾诉,她的女儿小芳因拼图失败而情绪崩溃大发脾气,摔东西,哭泣不止。她非常焦虑地问:“我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脾气, 多数家长 第一反应就是制止。如果制止不奏效,自己的情绪也会跟着失控,甚至用威胁、谩骂、殴打等暴力方式回应孩子的愤怒。
殊不知,孩子发脾气,是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 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只有不被看见的想法和诉求。 家长只有读懂孩子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才能从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脾气。
正如作家雷布斯说的 :“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脾气的爆发,看似再闹,其实是在求助。家长要稳定情绪,认真分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培养他们成为情绪稳定的小大人。
孩子发脾气的六个原因
一、挫败感的宣泄
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可能会感到挫败,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可能会导致孩子发脾气。 家长应该通过 鼓励 和 支持 ,帮助孩子 克服 困难 , 增强 自信心。
小明在尝试学习骑自行车时,总是摔倒,感到非常挫败。他开始发脾气,摔东西。父母注意到了这一点,鼓励他,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重要的是不断尝试。他们一起制定了练习计划,小明逐渐学会了骑车,也变得更加自信。
二、语言能力的局限
年幼的孩子可能因为语言能力的限制而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感受,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发脾气。 家长需要通过 观察 和耐心的 询问 来理解孩子的 需求 ,并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小华是个三岁的孩子,他想要喝水,但说不清楚。他开始哭闹,父母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到了他的需求。他们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小华学会了说“我要喝水”,发脾气的次数也减少了。
三、需求未被满足
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沮丧,这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 家长应该在 合理范围 内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教育孩子学会 接受拒绝 和正确面对挫折。
小丽想要一个新玩具,但父母认为她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拒绝了她。小丽开始发脾气。父母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总是满足她的需求,并设立了奖励机制,比如做家务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玩具,这样既满足了小丽的需求,也教会了她努力的价值。
四、自尊心的保护
孩子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当他们感到被贬低或不被尊重时,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不满。 家长应该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保护 他们的 自尊心 ,同时教育孩子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处理批评和失败。
小刚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没有获奖,他感到非常失落。父母注意到了他的情绪,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私下鼓励他,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小刚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他决定继续努力。
五、自主权的渴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渴望拥有自主权,希望自己的选择和意愿能够得到尊重。 家长应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给予 孩子适当的 自主空间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小强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他想要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去学校。父母尊重他的选择,但同时告诉他,选择衣服也要考虑到天气和场合。小强学会了权衡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他的自主权得到了满足,也学会了责任感。
六、寻求关注
孩子发脾气有时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 互动 , 满足 他们的 情感需求 。
小梅是个独生女,她经常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父母的更多关注。当她发脾气时,父母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她一起玩游戏,听她讲述学校的事情。小梅感到被重视,她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正确做法
一、直面他的情绪,倾听内心的声音
“妈妈知道你感到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儿”然后用力的抱抱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爱他的。只有认同孩子的 负面情绪,并给孩子哭泣的权力,孩子才能学会情绪管理。
二、和孩子共情
“你还是个孩子,没画好是正常的,你用不着难过,妈妈小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要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 ,而是永远和孩子在一起的。
三、寻找原因
“你是不是刚垒好的积木垮掉了所以很伤心”
孩子发脾气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才是关键。
四、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现在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去解决掉这个困难”
家长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是最主要的,并且告诉孩子下次遇到相同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难免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通过学习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分享的内容,可以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的采取对应的措施。
蔡康永说过: “情商高并非指不发脾气,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
总之,孩子发脾气,并非坏事,希望每个家长能正确看待。家长们不是急着制止和指责,而是先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坏情绪可以被接纳。接着寻找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找到对应发方法。 把它当作一次教育的契机,和助力孩子成长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