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宝宝吃饭或者喝水的时候哭闹,并且有烦躁不安,甚至是发低烧的情况,爸爸妈妈可以看看宝宝的口腔黏膜,有没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宝宝可能是得了鹅口疮。
鹅口疮,学名为口咽假丝酵母菌病,主要是由于真菌(白色念珠菌或者称为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
这种病其实成人也会得,因为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广泛,超过40%的健康成年人口腔中都可以发现这种酵母菌。但是由于婴幼儿抵抗力低,稍有接触就容易发病,所以常见于婴幼儿及新生儿。
鹅口疮的外在表现跟宝宝口腔内的奶渍比较相似,都会“依附”在宝宝的上颚、舌头、口腔内壁,形成一个个小白点,或者一片“棉絮”状的白色团块。
那该怎么区分鹅口疮和奶渍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嘴里有白白的残留物,那么可以用消毒棉签轻轻擦拭一下。如果能轻松擦掉,那就不用担心,应该只是残留的奶渍。
如果不能擦掉,或擦掉后口腔黏膜红红的,宝宝一吃奶、进食就哭闹,甚至拒绝吃东西,那就很可能是鹅口疮了。
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可能没有任何感觉,也可能会感觉口腔疼痛,抗拒喝奶吃辅食,而年纪稍大点的孩子可能会清晰描述口腔会有起毛的感觉。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宝宝感染鹅口疮呢?- 奶瓶受到污染
相比而言,奶瓶喂养的宝宝会比直接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患上鹅口疮。这是因为奶瓶和奶嘴每次用完都需要清理,如果清洗得不彻底,就会容易受到环境中白色念珠菌的污染。
尤其是在集体喂养(如托儿所、幼儿园)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将所有奶瓶放在一起清洗,如果清洗、消毒等做得不严格,还可能出现多个宝宝同时感染的情况。
- 长时间使用安抚奶嘴
有些宝宝特别依赖安抚奶嘴,经常长时间含在嘴里,这也会产生一些卫生隐患:—方面会造成口水的停滞,导致口腔中酸碱度降低,让白色念珠菌更好地生长:另一方面会让口腔黏膜持续性地浸泡在口水中,从而造成上皮微裂隙,促进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和入侵,最终导致宝宝感染鹅口疮。
- 夜奶频繁
很多宝宝都有晚上喝夜奶的习惯,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在给宝宝喂完夜奶后,都是继续哄睡,而不是及时进行口腔清洁。这样让残留的奶水就有充足的时间让细菌发酵,使得口腔内形成酸性环境,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 长时间进行抗生素治疗
如果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就会造成体内的菌群失调,更容易出现鹅口疮。
宝宝得了鹅口疮要怎么办?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我家宝宝虽然有鹅口疮,但是没有什么症状,不影响进食、口腔也没有糜烂,是不是就不需要去治疗呢?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宝宝得了鹅口疮,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建议及时治疗。因为对于婴幼儿而言,鹅口疮不及时进行治疗,就可能会导致症状逐渐加重,面积增大,出现糜烂疼痛,让宝宝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 及时就医
家长们一旦怀疑宝宝得了鹅口疮,那么建议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如果确定及时治疗。
因为鹅口疮不仅可能导致宝宝疼痛,如果症状严重,甚至还会让宝宝拉肚子或者增加其他更严重感染的风险。
不过家长也不要太担心,鹅口疮并不难治,通常医生会给予局部的抗真菌治疗,很快就会痊愈。
- 注意生活护理
鹅口疮容易出现复发,所以平时需要家长给宝宝做好生活护理,但也无需刻意给宝宝营造一个“无菌”的环境。
有些家长在了解鹅口疮是因为白色念珠菌而导致的,就会怀疑是不是因为成人身上带有而导致的交叉感染,其实,这些和宝宝感染鹅口疮的关系并不大,白色念珠菌本身就存在于人体的体内,所以家长们也不用过于忧虑,把宝宝反复长鹅口疮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认为平时护理不到位,只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即可:
①调配奶粉前先洗手。
②做好奶瓶的清洁和消毒。
③除了必要的安抚,尽量少让宝宝长时间使用安抚奶嘴
④母乳喂养的妈妈一定要仔细检查乳头乳晕,如果有红斑或脱皮,就要去医院排除或者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
⑤避免和宝宝直接亲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