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
温暖、鼓励的话语能滋养出自信与坚强的花朵;
而一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可能化作锐利的荆棘,刺痛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身为父母,我们的言语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这三句话,往往像三把利刃,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比较带来的自卑阴影,笼罩了孩子心灵的天空
“你看隔壁家的小明,这次考试又考了第一名,你怎么就不能像他一样争点气!”
“隔壁的小美,跳舞跳得多好,还拿了奖,你呢,天天就知道瞎玩。”
这样的比较式话语,是不是在很多家庭中都频繁出现?
父母们或许认为,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他们努力变得更好。
但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评价。
当父母总是将他们与别人比较,并强调别人的优点、自己孩子的不足时,孩子会逐渐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的泥沼。
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长期处于这样的比较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我永远不够好”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我的邻居家有个孩子叫晓峰,他的妈妈就特别爱拿他和隔壁的孩子作比较。
隔壁的孩子擅长绘画,经常参加比赛获奖,晓峰妈妈每次看到获奖通知,就会对晓峰唠叨:
“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的本事就好了。”
晓峰其实对绘画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音乐,可妈妈的话让他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渐渐地,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对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失去了热情,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更不能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就否定他们的全部。
情感绑架下的沉重负担,压垮了孩子心灵的支撑
“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懂得体谅我,好好学习呢!”
“为了给你创造好的生活条件,我付出了多少,你却这么不懂事。”
当父母说出这些话时,本意或许是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付出,从而更加努力,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了情感绑架。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痛苦和辛苦的根源,从而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孩子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是如何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满足父母的要求。
长期处于这种情感压力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我,变得没有主见,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