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2-11-19 14:32:10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避讳。所谓的“避讳”并不是单单指避帝王的讳,也有圣人、长官以及所尊重者的名字。避讳在古代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因为一旦犯下忌讳,轻者治罪,重则身首异处。

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1)

避讳这一现象最早还是源于避皇帝的讳,古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巫术、诅咒一类的事情比较看重。因此,深居宫中的帝王往往觉得自身不够安全,担心人们利用他的名字进行一些诅咒活动,或是对他的名字进行践踏,所以实行了避讳制度。

到了清代,避讳制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中很多渗透着血与泪。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早在关外的时候并不没有避讳这个讲究,入主中原后,他们很快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但在清初、中期,避讳制度实行的并不严格。

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2)

第一位入关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按照避讳原则应避“福临”二字。可是顺治皇帝对此并不重视,认为自己的名字中有“福”字,不可因他一人而让天下之人无福。于是他颁布诏书,宣布凡是遇到“福临”二字可以不用避讳。

然而,到了康、雍、乾时代,避讳就成了国之大事,康熙帝名“玄烨”二字就采取了严格的避讳制度,任何官方文件或是民间著书立说,都要避讳,将“玄烨”二字作缺笔处理,即少写最后一笔。

到了乾隆时期,避讳制度更是登峰造极,乾隆十三年八月,乾隆帝在北京月坛参加祭祀,在回宫途中遇见一户住家在门楣之上赫然写着“五福临门”四个大字,本是吉祥之语,在乾隆眼中看来就成了天大的忌讳。

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3)

因为,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福临,区区草民竟敢将曾祖父的名讳随意书写,真是胆大妄为。回宫后,乾隆马上下旨,将其住户锁拿刑部大狱治罪,最终定了个“大不敬”之罪被斩首示众,并抄没家产其家属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此案影响重大,一时间京城百姓赶紧将家中有带“福”字字样的各种用品书籍通通销毁,深怕引来*身之祸。此后不久,乾隆帝又下旨,规定以后民间门额不可再题“五福临门”四字,违者严加治罪。

乾隆帝的避讳已经十分苛刻,而到了慈禧这则更为离奇。“慈禧”是她的封号而不是名字,因此她讨厌大臣和百姓叫禧,当时朝野内外都知道慈禧这一特点,于是凡带“禧”字的都纷纷改名。慈禧好听戏是除了名的,戏班里的人也知道慈禧的忌讳,因此凡是戏名中有带“禧”字的统统改名。

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4)

比如“红鸾禧”就被改为了“秀才要饭”,“喜崇台”改为了“登台笑客”。并以此为引申,将一些不吉利的戏名也做了修改,如“断后”改为“遇后”,“打龙袍”改为“太后还朝”,“斩黄袍”改为“陈桥兵变”等。

就是同治、光绪、宣统这三位晚清皇帝也同样讲究避讳,民间也因此有了一些附会。比如同治帝载淳的“淳”字因避讳少写最后一笔,民间就将其形容为“去子而无子,所以同治无后”的说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包青天打龙袍太后回宫大结局,包青天太后最后下场(5)

清代历史上,因为避讳问题遭来*身之祸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文字狱肆虐。很多江南文人因著书立说,在文字中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直呼其名而招来大祸。浙江富户庄延摘擿著有《明史辑略》,后来被人告发该书对努尔哈赤直呼其名,犯下国讳,结果被开馆戮尸,年满15岁的子孙悉数被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