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于长河把一批长辈的遗物寄给了邓海燕,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于长河的爷爷带着父亲和二叔加入八路军,后来爷爷和父亲负伤落下残疾,二叔则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于长河的四位长辈生前没有一张合影,邓海燕为他们制作了一座雕塑,陈列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
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原巡视员邓海燕说:“1947年,动员征兵,那时候老大还在部队,老二已经牺牲了,当时老三还不满18岁,但还是把老三送到了部队,1947年10月牺牲了,四个男丁,两个烈士,两个伤残。后来他的孙子于长河问爷爷,小叔叔可以不参军的,你为什么还要把他送到部队?他爷爷说了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
邓海燕曾经也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到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因为工作关系,邓海燕接触到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年,国家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还专门颁布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支持,邓海燕和同事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邓海燕说:“王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人公,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看,而且看了不止一遍,所以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深深刻在我们脑子里。”
英雄的形象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关于王成的原型是谁,电影《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曾在文章中说,他在创作时参考了1956年出版的纪实通讯《志愿军一日》中,23军战士于树昌的故事。不过于树昌的家乡在哪,亲人还有谁,一直没有找到。2020年,在一次纪念英烈的活动中,一位原23军老战士的后代告诉邓海燕,于树昌是山东莱阳人。
邓海燕说:“然后我给山东莱阳的老干部局打电话,请他们去核实,他们说是,这个时候我就决定赶紧去。”
于树昌生前所在部队也一直在寻找于树昌的家人,他们也得到了于树昌家乡是在莱阳的线索,来到了莱阳。邓海燕和他们一起找到了于树昌的家人。
邓海燕说:“于树昌的哥哥90多岁了,记忆力、反应都不行,身边的人有些他都不认识。但是当部队的人把于树昌的照片拿给他看的时候,他脱口而出于树昌。”
帮英雄找到家人,让烈士魂归故里,对邓海燕和同事们来说,既欣慰、又很自豪。几十年来,于树昌生前所在部队经历了13次改编,但英雄的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守护好它,更要将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
英雄们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明灯一样,照耀着我们前行。
邓海燕说:“不光是一种革命精神的激励,而且它是一种宝贵财富,很多细节都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共产党为什么能,这就存在于他们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