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率不到2%,放映时间不是中午便是晚上,如果你是走进影院看的这部《少年巴比伦》,不妨跟我来聊聊青春。
时光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年月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伴随着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从而形成了以工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大量冗员现象。年轻人上个技校,便可以进入工厂。影片便从那个年代开始讲起。
从戴城糖精厂子弟学校毕业的路小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糖精厂一名小员工。虽然不学无术,但先后分到了钳工班和电工班,甚至后来成为了厂里的有名的混混儿。终日游手好闲的他,在工厂不是逗女孩儿开心,便是偷窥女工的乳罩,虽然欢乐但也空虚。二十郎当岁,身边却满是大爷大妈,这使路小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日子就这样在最灿烂的年纪里,一天天虚度过去。直到戴城潮湿的气候和麻木的人群里出现了蓝色连衣裙的姑娘。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在白蓝出现后,终于泛起了涟漪,路小路便开始了追随白蓝的旅程。厂医白蓝比路小路大几岁,死于唐山地震的父母,令她对工厂生活了无生趣,一心想要逃离。
也许浮生旧日最温柔。迷茫的青春时候,总是能遇到一个想要陪伴一生的姑娘。然而时光匆匆,命途总是流徙,离别总是感伤。人在青春里遇见的姑娘,大多只能留在心里。便如同白蓝之于路小路。回首过去,才发现原来曾经是最美的。试图改变命运的白蓝去了上海学习,在我看来,绿皮火车并不是开往上海,而是开往没有预期的未来。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副画面是,下岗工人戴着防毒面罩走出工厂的黑白镜头。伴随着国企改制,产能过剩,昔日的工人老大哥,渐渐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工厂相继*,工人四散天涯。1998年,“下岗工人”成为那个年代的潮流。
被命运左右的路小路,踏上开往上海的火车,然而空荡的教室,再也找不到白蓝的踪影。在通讯设备不发达的90年代末,白蓝无异于消失在这个世界一般。一切真实得就好像一场刚醒的梦。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想,路小路的青春也不再回来了。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西瓜君觉得并没有太多可比性。与其说电影是相国强的处女作,不如说小说是路内的处女作。影片里的路小路,其实就是路内本人。1973年出生于苏州的路内,成长于工人新村,化工技校毕业后,19岁进入当地的糖精厂。先后经历了国企改制和下岗大潮。
1995年离开工厂后,路内来到外企工作,同时开始读书、写小说。2006年12月,《少年巴比伦》面世。路内个人风格很鲜明,小说内容基本上都脱离不开工业时期下,废青在迷惘与理想之间挣扎,同时又对爱情的渴望。现实中又不乏理想主义色彩。
当我们谈及青春,我们很少聊迷惘。青春是理想主义最猖獗的时刻,当你可以在一张白纸上可以随便涂画的时候,其实最不知道自己要画的是什么。
怀念青春的时光,无非是怀念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自己。所以将这种虚无寄托在自己的姑娘身上,我们管它叫爱情。然而当这段一腔热血无处发泄的的时光,碰巧遇到时代的大潮,似乎便有了种被命运支配前行的使命感。
影片在人物选取上比较边缘化。无论是不食烟火的白蓝,还是在厂里风生水起的路小路,他们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与戴城格格不入,与时代格格不入。
工厂爆炸时,逆着人群骑车的白蓝吸引了路小路的目光。无论是穿着还是习惯,白蓝走在时代的前头,路小路追随在后面。影片最美轮美奂的一场戏,便是地震时白蓝一身红装,手里端了杯红酒。
在戴城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下,只有这两颗孤独的灵魂相互依偎。
公众号:仲夏夜的影院(ID:xmovie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