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珍命运悲剧,刘巧珍前世今生原型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01-23 22:29:54

路遥与莫言

1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当时社会形态下两个典型人物

别林斯基在谈到"典型人物"时说:"是一种对一个人的描述,但其中包括多数人,也即,表现在这个特征之下的所有人。""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典型人物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世界文学画廊里塑造出不胜枚举的典型人物:唐吉·坷德、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贾宝玉、林黛玉……不客气地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

高加林和刘巧珍也是这样。在路遥笔下,他们都出生于农村。与大多数青年一样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他不满足于农村的现实生活,希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机缘巧合下,高加林通过"关系"终于改变命运,他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颗耀眼明星。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知识,但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在与高加林恋爱后,她开始注意穿衣打扮和生活卫生,力求配上加林的人才和文采。在新风气与旧观念之间,高加林和刘巧珍是勇敢者,希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农村带来改变:直到二人的恋情曝光,高加林和刘巧珍干脆不避嫌疑,二人堂而皇之地骑着自行车到城里去,刷牙事件和漂白粉风波是两次大胆尝试,表明二人针锋相对地与农村落后观念展开直接冲突:他们成了全村人的叛逆!

刘巧珍命运悲剧,刘巧珍前世今生原型(5)

高加林与刘巧珍

《人生》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刷牙讲究卫生、漂白粉净化饮用水,那时候哪个村没有发生类似事情呢?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在农村掀起巨大波澜,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路遥直言自己写的是"城乡结合部",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和城市的大门都互相打开,户籍制度开始松动,有能力的人逐步脱离农村,走向城市更广阔的天地。这同时也表明,《人生》在那个年代获得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引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读者的共鸣,就在于路遥既写了农村,也写了城市,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就像《人生》的责任编辑李金玉所说:"虽然我生活在城市,对今天的农村生活变化不很了解,但读你的作品,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一样,让我关心事件的发展,关心人物的命运。"《人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熟悉的陌生人",就算在今天,我们身边也不乏高加林和刘巧珍这样的人物。

刘巧珍命运悲剧,刘巧珍前世今生原型(6)

刘巧珍

2在高加林和刘巧珍身上,都有路遥自己的影子

波拉尼奥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大部分作家的小说都带有自传成分:福克纳、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托尔斯泰……"我写小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读书和文化体验,久而久之,这三种体验就合为一体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可能不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人生》也是一样,高加林和刘巧珍身上都有路遥的影子。他(她)们的故事与路遥的"人生"何其相似?路遥生长于贫穷的农村,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了一辈子,因此从少年时期,路遥就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命运,希图跳出家族已经固化的框架!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家族中几个兄弟们的命运。但这个改变的过程非常艰难,他也曾像高加林一样在城里翻江倒海,过着一呼百应、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最终却失败了,又像高加林一样灰溜溜回到农村。有一次,他干爹刘俊宽的女儿回村时,见路遥穿着一身白衣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打扮,路遥道:"我在为自己戴孝!"这说明,路遥的人生被截然分成两段,过去的路遥已经死了,他要迎来一个新生!

刘巧珍命运悲剧,刘巧珍前世今生原型(7)

路遥塑造的高加林,有他自身的影子

路遥经历过一次初恋。是一位叫林红的北京女知青。他爱得非常热烈。当有人告诫他,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时,路遥道:"就算为她死了也值得!"因此,当上级下来招工指标,路遥毫不犹豫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林红,但路遥没有想到,他遇到来自林红的背叛,她退回路遥的棉被,表示两人不再交往。后来的事实表明,林红嫁给了一位青年军官!初尝爱情的苦果,路遥一度想自*。但他最终回归理性。并把这段人生经历转化为故事情节,安放在他所热爱的小说里。

刘巧珍命运悲剧,刘巧珍前世今生原型(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