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兴隆寺,这大门修得和后门似的,一切皆因“低调”二字
额外说一句,孙耀庭被撵出宫后也曾跑到万寿兴隆寺住了一段时间。
又有如光绪年间,紫禁城总管大太监刘多生利用自身权势,捐款以募集白银数十万两,修建20处小寺,并配套购入2600余亩田产,建设“太监归宿地”。
至清廷灭亡时,北京城里及周边共有26处由太监掌控的寺观,在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时,同样被逐的大批太监们正是因为如此众多的观庙才得以存身。
从1924年到1949年的这25年间,这些太监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寺观中一一终老,这也是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们的最终去处。
尽管民国年间太监们去世了一大部分,但其中一些年轻的如孙耀庭等人却是真正活到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批清朝遗留的特殊之人,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第三、新中国里的清朝太监们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做了“康德皇帝”,孙耀庭听说皇上又登基了,便又一路跑到长春为溥仪夫妇当差,太监做到他这份上,也算是敬业了。
此后孙耀庭作为婉容的贴身太监一直到1945年婉容去世,抗战胜利前,孙耀庭与长春的一些太监回到了北京,这也是没办法,毕竟再过几年皇上俩兄弟都得去抚顺剥大葱了,不走不行。
溥仪溥杰接受改造
北平解放后,党和政府想到了太监这一清末遗留的特殊人群,于是派出工作人员四处寻访,将散居在各处的遗存太监们归拢,又根据政策每月给他们发放一定零用钱,生老病死一切都由国家料理,对于年纪大的太监,还会派出专人护理他们。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颠沛流离近半个世纪的清末太监们终于迎来新生。
解放后孙耀庭在海淀区的立马关帝庙内栖身,与他一起的还有七八个老太监,当时他虽已50出头,但与其他人相比最年轻,所以庙里事务基本由他一人负责。
1964年,清末遗留的太监都搬到了西城区什剎海边的广化寺,人数也只剩下极少数。
此后残存的太监刘兴桥、赵荣升等人均在广化寺一一故去,在1987年仅存的两个太监之一马德清去世后,广化寺里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一人,这也是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称呼的由来。
北京广化寺,延续了太监所建寺观一贯的低调风格,图上还是后来大力修缮后的情景
由于孙耀庭身份特殊,是中国几千年宦官制度的最后见证者,因此他的晚年时光,受到海内外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2年春节前夕,90岁高龄的孙耀庭接受了一次外界拜访,当工作人员问孙耀庭平常起居生活怎样时,孙耀庭一时间竟老泪纵横,连声称赞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孙耀庭真情流露地说道:“我90多岁了,对国家没有用了,可国家还养活着我,派专人照顾我,要是在旧社会我早就没命了。”
一名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百年风云的老太监能讲出这番话,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这张流传甚广的晚年孙耀庭照片,正是在这次拜访中拍摄的
1996年,孙耀庭以94岁高龄在广化寺去世,中国历史上绵延两千多年的宦官制度,随着他的故去,也就此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宦官,依附于皇权,同时也是皇权的延伸,当历史上每一次皇权大盛时,我们都能从中看到宦官的身影。
秦赵高、汉十常侍、唐高力士、明魏忠贤、清李莲英,无论这些人身后名声如何,他们终究是历史的一部分。当世上有皇帝时,就一定会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而一旦没了皇帝,那太监这种职业最终也就只剩下彻底消亡这唯一结局。
当溥仪在北京高高兴兴地去文史馆朝九晚五上班时,孙耀庭也只能在广化寺安度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