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太监照片
其实根据《清室优待条例》中“不能再招新太监”这一条,载涛录用孙耀庭是不合法的,但当时也没人去管这些,因此宫里和各大王府偶尔还是会招收个把早前的“私白”之人,人家话也讲的漂亮,人割都割了,总得给人一口饭吃吧。
话说孙耀庭进了载涛府里没几月,就碰上张勋复辟,在张勋辫子军的支持下,溥仪重新登基,大清居然又活过来了,直让孙耀庭喜不自胜,这下当太监腰板就挺直多了。
不过孙耀庭仅仅高兴了12天,段祺瑞就领兵打进了北京城,皇上只好再次退位,孙耀庭一小小太监也没法,只得继续在载涛的贝勒府里混着,后来又辗转托人,终于被推荐进了宫里。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带兵进京,将溥仪及所有宫人逐出紫禁城,在相关史料上溥仪溥杰等一众皇族的去处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那近千太监的下落却鲜有提及。
当时被逐出紫禁城的太监和宫女
那么这批太监究竟去哪了呢?
答案:这批“消失”的太监正是去到了前文曾提到的“太监归宿地”。
第二、“太监归宿地”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太监这个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上都与常人不同,因此太监们很早便形成了一个与宫外世界完全不同的“独立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如何绞尽脑汁接近皇上“干事业”只是一方面,而真正让所有太监都无比重视的,还是他们将来的养老问题。
太监之所以看重养老,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一群没有后代、也不可能有后代的特殊人群。
海大富海公公此言,道尽了公公们的辛酸
所以我们看到影视片里那些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不管多么厉害,最终都要收点人做“干儿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然而能权倾朝野做“老祖宗”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他们养老倒是没问题,但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太监老了后又该怎么办呢?
“太监归宿之地”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明朝初期,宫里太监为自己将来养老送终着想,就自发成立了一个公益性的不公开组织——养老义会。
在明清时期,无论是谁,只要是有正式太监身份的,都是这个隐秘组织的天然成员。
众所周知,太监这种职业自诞生以来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养老义会”所具有的能量极其庞大,为避免皇室和外臣猜忌,因此太监们都对“养老义会”的具体情况守口如瓶,外人不得与闻。
这位的“干儿子”是谁,大伙都知道
“养老义会”的存在可以说是明清两朝宫里隐藏最深的秘密之一,它几乎不见于史册,会内情况大多由太监们口口相传,今日我们能得窥其中的一丝真相,还得归功于后来清末遗留太监中的一些人口述吐露出的些许内情。
而这个“养老义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建设“太监归宿地”及保障年老太监的晚年生活,至于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自然是团结大小太监密连成网、暗中抱团保护自身及对朝局施加有利于太监群体的影响。
从明初开始,“养老义会”就在北京周边投资买地,修建由太监们自己掌控的寺庙,太监们老了就去这些寺庙栖身,吃住都不用花钱,庙里自会将他们奉养到死。
建设这种“养老到死”的寺庙所需资金自然不菲,其资金来源基本是由宫里大小太监们缴纳的“会费”以及富有的大太监们的捐款组成。
如清乾隆年间,乾清宫督领太监刘钰、副侍肖云鹏、张进忠等11人,就集资修建了位于今北京西城区的万寿兴隆寺,并在北京南郊购地210亩,作为该寺寺产,以收地租的方式养活在里面栖身的出宫老太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