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逢恩最高光的一句话,也是书中最高光的一句话:“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有时候,君王是因为失去天下而失去民心。”
定权到最后,还是在坚持他的仁道。他反对顾逢恩的所作所为,与许昌平替换了身份逃出了逢恩的看管,与李重夔里应外合,借圣旨宣废太子之位,只要自己不是太子,逢恩就没法拿自己身份来谋反,师出无名,以此逼迫逢恩住手。
萧定权对顾逢恩说的最后一句话,伤透人心:“就算你击退王君,我依然不会放过你们顾家满门。”
你们萧家何时放过了顾家?!一生戎马倥偬,逢恩的大哥死于沙场,逢恩的父亲成了权利的牺牲品,逢恩曾许诺愿陪定权左右、不离不弃、却负了自己的志向、孤苦守在边疆。
难道逢恩不想天下太平?不想文化昌荣?不想使老有恃,幼有养? 他的所想所愿和萧定权的有何差别。他只是想扶一明君,护其所愿。可是君不领情,让一切的坚持和牺牲化为泡影。
郑业成把前期的少年气和后期的饱经风霜演得层次分明。最后他自尽前的绝望眼神,让人感到前功尽弃的万念俱灰,演得入木三分!
萧定权负了我的顾逢恩啊!
萧定权的仁道,皆是无形,皆隐于他的理想之中。他虽是君王命,却拼命想改掉这个“运”。对萧定棠和萧定楷来说,他们羡慕这种“运”;可是对萧定权来说,他的性格重情重义重于金钱权利。
书里把萧定权的“仁”刻画得太过高深,以致于让读者不适和反感。而剧版改编得更让人接受。
有一幕是小舅子给姐夫萧定权洗脚,小舅子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其实他的父亲、姐姐(太子妃)的死多多少少也受到萧定权的牵累,萧定权对小舅子也非常有愧。小舅子说,在这边疆谋了差事,还好有李明安的照抚,可是一旦打仗,死了都没人给自己收尸,他希望能不打仗。
可是小舅子却死在了顾逢恩的命令之下,手里还紧紧攥着想为定权搽涂伤口的金创药。这一幕,也更加加重了萧定权想阻止战争的决心。
萧定权对顾逢恩说,如果你这次逼我当上了皇上,那我们又会是第二个萧睿鉴和顾思林。
这一幕和这句话是原著里没有的。我认为改编得更细腻、充分。瞬间我理解了萧定权,不再为他假大空的“仁道”而气闷。
他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无辜者的牺牲,才想尽全力去阻止更多无辜者的枉死。他也害怕自己和逢恩的关系变质。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逢恩会在自己面前绝望而死吧...
萧睿鉴的余生
书里皇帝咬牙切齿补充完了独断专行的敕令:“废太子葬西园,不附庙,不设祭,百官不素服,天下不禁婚娶。”
直到萧定权死,父亲对儿子仍旧是“咬牙切齿”。萧睿鉴失去了一个最像自己的儿子,他却浑然不觉自己的孤苦无依。
一个对谁都疑猜的人,心是冷的。这样的人,临死会有谁愿守他在身边?
而《别云间》,把萧睿鉴洗白了。他在萧定权的屋前,悔悟告白。他对皇后是有感情的,他对生下来的定权是满心欢喜的。龙争虎斗的君臣关系终于让萧睿鉴疲乏了,他想好好地和萧定权做父子。
那是一位发有斑白的父亲,在风雪之下的企盼,盼望也能有机会拥有一对平凡父子的天伦乐事。
这是萧定权多么渴求的心愿呐!却终究晚听到了一步。“阿宝,朕,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