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后来的结局,抗联叛徒们的下场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04-16 01:14:49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至于忠诚,本来也是没啥问题的。日伪曾多次对程斌展开针对性的诱降工作,但均无效果。他的部下、3团团长侯俊山曾打算率部下山投敌,被程斌发觉后二话不说,立即将其枪决。

1938年7月,程斌率师部和保安连在孙李沟(今辽宁本溪县碱厂镇)被日伪军200多人包围。这本来也没啥了不起的,比这更危险、更困难的战斗程斌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没人觉得他会在这里阴沟翻船。

然而日军的“长岛工作班”绑来了程斌的母亲和哥哥。

当哥哥程恩第一次上山劝降时,程斌说忠孝不能两全,勿须废话。但当程恩第二次上山且劈头就问你是要抗日还是要妈时,程斌崩溃了,说要妈,然后率部投降。

叛变后的程斌变成了一只疯狗。他所组建的“挺进队”成为日伪剿*抗联的大*器,还亲手将杨靖宇逼入了绝境。

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我想问的是,要是面对程斌同样的绝望,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对于使得一手好键盘的喷子来说,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可对于一个稍有理性的人而言,这就是一道送命题了。

抗联后来的结局,抗联叛徒们的下场(17)

对于程斌我们在痛恨唾弃的同时,会不会还有别的感慨?

那么不妨继续以史为鉴。

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有鲜卑游骑万余人入寇辽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这就有点古怪了。话说大汉朝从太祖立国算起国祚已经超过了350年,早就不复孝武、孝宣、光武时的威风,但对付像鲜卑这样的渣渣基本上还是能一巴掌一个、来几个就拍死几个的。所以往常就算鲜卑人出来抢劫也不敢如此大张旗鼓,这回莫非是吃错药了?

鲜卑人穷得要命,吃不起药自然也就不会吃错药。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嚣张,是因为自以为手握一张王牌,那就是辽西郡太守赵苞的老母和妻儿。

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今河北故城)人,从兄赵忠是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之一。虽然赵苞对此深以为耻并与赵忠断绝关系,但仍不可避免的受到非议,这才跑到辽西这样的边地躲清闲。

可惜他光顾着不让人戳脊梁骨,却忽略了边地的危险。结果赶来跟赵苞团聚的亲人们在柳城(今辽宁朝阳)被鲜卑人劫持了。

赵苞麾下有2万步骑,要全歼鲜卑游骑可能有些困难,但将其击溃、打跑就跟当爹的揍儿子一般轻松。可是当他的老母妻儿被推到阵前时,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赵苞为人至孝,当场泣不成声,完全失去了指挥能力。而汉之太守权力极大,形同一方诸侯,他麾下的将士自然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乎鲜卑人愈发嚣张猖狂,汉军则愈发缩手缩脚,这一仗不用打就知道结果如何了。

抗联后来的结局,抗联叛徒们的下场(18)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想必这样的千古美名赵苞不想再要一次

这时赵母站出来对儿子讲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惊醒了赵苞。随后心怀义愤的汉军发动了冲锋,*得鲜卑人溃不成军,但赵苞的老母妻儿也惨死在了战场上。

战后汉灵帝刘宏深受感动,封赵苞为鄃侯。但后者却在归乡安葬亲人后,在墓前呕血而死:

“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世人皆赞其为忠孝无双,但唯独赵苞无法欺骗自己,故以一死解去心中块垒。

同样是汉朝,不过却是在西汉时,也有一个人曾面临过赵苞似的困境,那就是晁错。

这位汉景帝刘启的御史大夫是个典型的为谋国而不惜身的理想主义者——当时人人皆知大汉朝的致命问题不在匈奴这个外患,而是藩王这个内忧。可是知道归知道,人家藩王可都姓刘,而且权势极大,谁要是沾上了这个因果,难免会有*身之祸。

于是大家都有多远躲多远。唯独晁错不信这个邪,给刘启上了一道奏章,名为《削藩策》。

面对同僚看死人一样的目光,晁错岿然不惧。可是儿子不怕老子怕,晁父赶紧跑来劝阻,于是父子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为了惊醒执迷不悟的小晁,老晁干脆服毒自尽。然而晁错仍执意削藩,于是人们说他不孝。

抗联后来的结局,抗联叛徒们的下场(19)

不管后世如何,想象一下晁错临死前的场景,我都替他憋屈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等七大藩王联手叛乱,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声势一时无两,大汉朝廷乱作一团。

于是所有人都指责晁错不忠,欲*之以谢天下,于是刘启下令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

同样是背负着不忠不孝之名,赵苞死了被人一顿猛夸,晁错死了则世人皆骂。

时光越过将近1800年的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大明朝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接到了父亲吴襄的一封信,让儿子赶紧归降李自成,否则他老命不保。

此时的吴三桂还不是后人眼中的祸国大奸,相反还算个有大本事的正面人物,连他的死敌皇太极都恨不能臣之——“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吴三桂纪略》)。而且不论是跟赵苞还是晁错比,吴三桂选择的余地都大得多。

毕竟他效忠的对象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死了,理论上大明朝就算亡国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吴要是听老吴的话投降李自成,谁也没啥好说的。毕竟这种旧朝完蛋降新朝的例子在史上数不胜数,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多他吴三桂一个不多,少他吴三桂一个不少。

而且此时福王朱由崧正在南京筹划组建小朝廷,吴三桂要是投靠过去立马就能成为忠义之士的典型,青史留名少不了,千古流芳也未可知;就算吴三桂在山海关自立为王了,其实别人也很难说他的坏话,在乱世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还是多他不多,少他不少。

结果吴三桂一个转身就投进了昔日死敌满洲人的怀抱,不但惊掉了天下人的下巴,也累得老爹吴襄被李自成砍了头。

抗联后来的结局,抗联叛徒们的下场(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