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一部经典的烧脑科幻片,导演跟编剧用了一年的时间设置了一个平行宇宙的迷宫。不少影迷声称自己看了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只为了破解这个迷宫。跟随女主角一起,在无数个平行世界中,找到那个美好的自己。
作为一部经典的有关平行宇宙的烧脑电影,导演和编剧故意设置了大量不合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的设置,又都基于整部电影的科学理论基础,那就是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比如电影开头的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闲聊,就隐藏着很多类似穿帮镜头的设计。在这段闲聊中,红衣女的酒杯,发生了多次变化。聊天时的酒杯,是普通的高脚杯,等到干杯的时候,变成了圆锥形的杯子。女主角男友讲故事的时候,又变回普通的高脚杯,等到停电后从外面回来,桌上摆的又是那个圆锥形的杯子。除了红衣女的酒杯,马甲男衬衫第二个扣子的扣法,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上一个镜头,扣子是扣上的,下一个镜头又变成了没扣上的,如此反复多次,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更多的矛盾。按照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这些事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故意设计的。对于这些诡异的矛盾,我们怎么来解释?
我们知道,《彗星来的那一夜》这部电影英文名叫做《Coherence》,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相干效应》,显然这个名字远没有《彗星来的那一夜》韵味十足。但是“相干效应”却体现出了本片的科学理论基础,也就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概念,我们用浅显易懂,生活类比的方法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出发,来深度解析这部电影。
“平行世界”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而要理解“多世界解释”,需要首先理解“态叠加”和“观察”这两个量子力学中的概念,什么事“态叠加”?我们抛开薛定谔方程、概率波这些专业的东西,在这里,可以很不严谨但都可以理解的解释为态叠加,就是多种可能的状态叠加在一起。而这种“态叠加”的状态,也成为“叠加态”,举个例子来做类比,当你向自己的女神表白之前,女神可能接受你,也可能拒绝你,当你表白之前,她就处在这两种可能的状态叠加在一起的状态,也就是接受你/拒绝你的叠加态,那什么情况会结束这种“叠加态”?答案是“观察”,也就是你开口问你的女神,那么结果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要么拒绝你,要么接受你。而另一种解释认为,你一旦“观察”,也就是开口问女神,宇宙就会分裂成两个平行宇宙,在其中一个宇宙女神接受你,另一个宇宙,女神拒绝你。这第二种的解释就是“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而《彗星来的那一夜》采用的就是“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