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演员多为年轻的俊男美女,演技能诠释剧情需要的感情变化;
爱情,多以活泼青春和凄美浪漫的爱情为主题,以此吸引年轻观众;
唯美,多以唯美的画面取胜,运用逆光、大特写、滤镜等手法进行拍摄创造浪漫的氛围;
摩登,无论是妆发、衣服、衍生品,都以服务观众,反映潮流趋势为主旨打造;
共鸣,以身临其境般的剧情发展,让观众沉浸在剧情营造的情感共鸣之中。
一大批的台偶,成为80、90后的恋爱教学。
什么是恋爱心情,什么约会桥段,什么叫做浪漫。
偶像剧,给出理想的展示,有许多,又被我们日后实践、效仿……
这样深远的影响力,至今没有被任何后起的偶像超越。
2006~2010
百花齐放,星光灿烂
在长达5年的探索后,台湾偶像剧进入了5年黄金爆发期。
数量上看,这5年和前5年没差多少,每年平均产出量都在20部左右。
爆发主要发生在剧的质量。
毫不夸张地说,这5年间,每年至少有10部耳熟能详的偶像剧出现(等不及的可以拉到最后看剧单)。
碍于篇幅关系无法一一盘点,Sir想把它们分成两类——
改良剧和创新剧。
这一时期台湾偶像剧爆发的原因在于,既有对固有公式的改良,又有突破框架的创新。
先说改良。
改良也分两种,一种改良是反转,另一种则是进化。
反转最为常见。
从《恶魔在身边》(2005)的男恶女纯,变成了《海派甜心》(2009)的女恶男纯;
同一家制作公司,同一个制作人,同一个导演,甚至同一个主演杨丞琳。
从《王子变青蛙》(2005)的落难总裁和平凡女,变成了《转角遇到爱》(2007)的落难公主和平凡男;
从《十八岁的约定》(2002)的师生恋,变成了《败犬女王》(2009)的姐弟恋。
随着观众的成长,传统的人设和剧情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新鲜感的追求。
最快捷又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人设上进行改变,性格微调的话效用不大,而性别反转的处理不仅新鲜感十足且话题度也高,角色也特别容易出彩。
得益于这样的变化,演了那么多年可爱角色的杨丞琳就凭借《海派甜心》的“恶角”宝珠姐拿下当年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并成功拓宽戏路转型;
相比起这些年才被频频提起的“大女主剧”,像是最近结束的《下一站是幸福》的姐弟恋的鸿沟和女主自强自爱的台词,11年前的《败犬女王》早就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