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都市偶像剧,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启以来,海岩和赵宝刚的电视剧堪称代表,1998年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2002年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2004年的《玉观音》等等。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 2000年的《像雾像雨又像风》,2003年的《别了,温哥华》,2007年的《奋斗》,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其它还有《金粉世家》,《甜蜜蜜》,《幸福像花儿一样》,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内地严肃剧团队擅长的剧种,与后来港台团队北上,两岸三地影视产业融合过后,直到今天对国产剧都造成非常深刻的影响。
另外,这当然不是列举内地黄金时代的电视剧作品,这样未免就太水了。既然结束语是内地严肃剧的黄金时代,也为国产剧产业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此处就奉上伯光浅显的行业观察与理解。
内地严肃剧团队虽然随着时间组合逐渐淡化。但不管是投资公司,摄制团队,播放平台,演员搭配,都遗留计划经济时代官方导向的严谨认真,严肃深刻。
它们是当艺术品生产出来的。
这在计划经济时代能够支撑文艺作品的繁荣,但是到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重要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计划经济“艺术品”式的内地严肃剧,为何能在没有什么商业回报的市场上成功。
(1):观众精神消费匮乏,对供应毫无需求
一言以蔽之:2000年前后的中国内地太穷了。
人民兜里没钱,物质需求都难以满足,对于影视文化这种精神消费没有任何的要求,有就行了。
但是本质上,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消费需求各有不同,青少年观众更喜欢帅哥美女的偶像剧;受过高等教育的青中年观众偏爱严肃严谨,逻辑性强的作品。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又上了年纪的家庭妇女和中老年观众,更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肥皂剧。
在当时内地电视剧市场,不管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60后,70后,还是后来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80后,90后。观众群是基本不分的,原因更简单了。
(2):观众消费平台单一,对平台毫无选择
2000年前后,内地人民物质生活过于匮乏,影视精神需求平台也很单一,电影院就不用提了,能够购买一台彩色电视机就很难得。
伯光是名80后,来自重庆某小山村,这里与两个暴露年龄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