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和荪亚结婚之后,一共生养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刚满周岁的那一年,革命爆发,所以她取名为阿满,第二个是个儿子,取名为阿通,来源于陶渊明的《责子》诗其中两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第三个女儿,取名为阿眉。
阿满的样貌和木兰很相似,和最小的妹妹阿眉相隔也是九岁。她敬爱母亲,性格也像极了母亲,自小就很懂事,很有责任心,会照顾弟弟妹妹,在她十五年的短暂的生命中,过得幸福快乐。她生命的消逝,也和她的名字有点关系,她的名字因为革命而起,生命也因为革命而亡。小小年纪对国难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个不愁吃穿的大家小姐,为了国家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愿意尽自己小小的力量去为国请命,为民呐喊,参加游行示威。只可惜,军阀的枪口并没有对这位少女有丝毫的怜悯,更无视她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毫无人性地朝她开枪。阿满死了,生命终结在十五岁。
阿满的死,给木兰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一段时间精神错乱,大病了一场。她是个母亲,孩子是她的一切,对她而言,孩子活着比任何事都重要。阿满死了,当成了英雄,学生组团前来参加女儿的丧礼,木兰严厉地拒绝了,她不愿意女儿当成英雄被人宣扬,她只想女儿当个普通人好好地活着,同时告诫莫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什么公众活动。失去女儿的痛苦让木兰对京城的繁华喧闹产生了厌倦,她想避世,放弃一切,到安静的地方过日子。
木兰还有两个孩子,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想着怎样保护剩下的两个孩子。但是,世事变化莫测,战争再一次让她面临了两难的抉择。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的第十天,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木兰的儿子阿通决定参军抗战。木兰陷入了痛苦之中,她舍不得儿子,她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了,无法再承受失去儿子的打击。阿通知道父母的心情,只可惜他和死去的阿满一样,也有着执着的爱国之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木兰和荪亚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以爱国为基础的。其实夫妻二人没有刻意去做,只是家里的环境就是如此。立夫,莫愁,阿非,宝芬,凡事能沾上关系全都是在为国家做事的人。阿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爱国之情早已深扎心中。姐姐的死并没有使他畏惧,退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走这条路。“我要去从军。国家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一定要为国家做点儿事。”他满腔热血,一心报国,等不到父母点头答应,留下一封信就踏上了没有止境的报国之路。内容如下: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 阿通
从此之后,木兰只能从书信中得知儿子的消息。她天天盼着儿子的信,盼着儿子回家,但是她也知道,战争不结束,是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
姚木兰是浪漫和知性的结合体,具备中国女性各方面的优点,赵雅芝的形象颇符合原著。
1937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大罪。木兰闻讯预感到杭州也非安全之地,带着女儿阿眉和丫鬟锦儿在一家修道院里避难。尽管一躲再躲,还是没有躲过灭绝人性的日本兵。
阿眉险遭日本兵毒手,木兰为了保护阿眉,拼死和日本兵搏斗,差点丢了性命,险些被抓进大牢。逃过一劫后,木兰给儿子阿通写了一封信,把阿眉的遭遇告诉了他,最后愤怒地写道:“不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誓不停战!”
十二月二十九日早晨,木兰全家和丫鬟锦儿一家撇下了家,往中国内地逃难。逃难的队伍越来越大,四千万的中国同胞宁愿抛弃自己的家乡,南下逃难,都不愿意做日本人统治下的亡国奴。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抗战,牺牲了所拥有的一切。
逃难的路上,困难重重。
木兰看到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在死去的母亲身旁啼哭,她和荪亚没说一句话,一起把孩子抱在放行李的车上。
看到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带着她九岁的弟弟乞讨,毫不犹豫地收养了。
一位逃难的女人生产,木兰上前帮忙,女人顺利地生下了婴儿,并且祈求木兰收养刚刚出生的婴儿。木兰收养了婴儿。同时把自己在杭州的住址告诉了女人,让她在战争结束后再来领回孩子。
车夫看了都笑道:“现在两天之中您就捡了四个孩子。若按这个快慢推算,您很快就会收养到一百个了。”
木兰虽然说这是最后一个,但是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她要把中国人的血脉传下去,不管是谁家的,只要是中国人的孩子,她就会用心抚养。为了国家的未来,她把唯一的儿子送上了战场,为了国家的血脉,她收养着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只因为他们是中国人的孩子。在那个年代,木兰的行为绝不是个例,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她这样的中国母亲在,所以妄想灭亡中国的日本人永远*不尽中国人。
一路上,一车车的军车从大道上经过,那些士兵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他们和逃难的百姓逆行着,义无反顾地走向炮火连天的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都是正处于大好年华的年轻人,却毫不吝啬生命,慷慨激昂,高声唱道: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远途逃难的百姓停下脚步,目送着士兵,一起高唱着。木兰热泪盈眶,她放下了做为普通人的世俗的负担,感到了深深的解脱。战争让一切都平等了,她不再是北京城大户人家身份尊贵的女儿,而是千万个逃难者中的普通的一员。
在逃难中,木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是传承,除了传承中国的血脉,还有中国的历史。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给身边的孩子讲述她所经历的事,从十二岁那年逃难开始讲起,那些都已经过去的事,死去的人,只要她能想起的,一件一件地说给孩子们听。荪亚,锦儿也加入进来,一起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事。孩子们静静地听着,将动荡年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深深地记在心里。等他们长大了,再讲给身边的孩子听,历史的真相就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印证在时光的长河里,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