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04-22 01:27:48

引言:

中国戏剧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喜欢京剧的人会发现,《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战金山》中的梁红玉、《扈家庄》中的扈三娘、《花木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女将,背后都会有四面旗帜。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1)

不仅仅是她们还有无数知名的武将。当他们登上舞台时,每个人都会在身后插上不同颜色的旗子。而且旗子的数量也有差异。比如,岳飞出场身后*八面旗子,比穆桂英、赵子龙、高宠等人多了几面。

这些武生和刀马旦每次登台,都会做一些高难度的京剧动作。他们身后的旗帜迎风飘扬,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许多观众会想知道,这些旗帜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为何京剧的行头中,武将背后都要插几杆旗子,如此厚重的戏服不怕影响发挥吗?

这些旗帜除了突出舞台的艺术形象之外,在现实中有何作用?按照常识,与敌对阵更需要干净利落,背后*那么多旗杆,这不怕影响战斗力吗?他们背着这些旗子,岂不是去累赘,舞台上的这种扮相是否有历史呢?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2)

细心的戏迷们会发现,通常武生的背旗都是三角形为主,但是图案却不尽相同,其实这种背旗在戏剧行头里的名称,叫做“靠”,也有叫做“靠旗“。

“靠”是传统戏剧中的行头之一,在武生和刀马旦的装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非常有辨识度,通常随着武生和刀马旦,穿着铠甲类服饰时才出现,

什么是靠?

靠是戏剧中,武生和刀马旦的服饰之一。 通常由前后两块组成。“靠”源于古代武将的铠甲,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改良,它的给人感觉非衣非甲。衣服上装饰有铠甲纹样,但又不贴合身体,和现实中的衣服和铠甲完全不同。

不过这样的艺术改良后,却赋予人物以威武气势,同时因为分离式的设计,适合非常多的京剧动作表演,特别是一些夸张的舞台高难度动作。

靠的结构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制作起来相当的复杂,一般靠会有绣片三十一块,三十一块中有三块是通用的。在身前绣满纹理的叫做“靠肚”。通常女将的大靠,“靠肚”部分还出现两片护腿,行话称为“靠牌子”。

背后插的四面三角形的旗子,就是我们本位提到的“靠旗”。通常刀马旦们在穿好了铠甲后,再插上靠旗,立马给人的一股英姿飒爽的气势!

靠的纹样主要以鱼鳞形或丁字形为主,周围装饰有双层装饰图案。一般说武旦靠肚锈的是“双龙戏珠”;刀马旦则用“双凤”图案或者绣花;性格豪放通常有一个大虎头。

色彩也分为上五色与下五色,如黑脸谱的用黑色靠,红脸谱的用绿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扮演青年将领时,可穿淡色靠如淡粉、淡绿、淡湖等,皇帝穿明黄色靠。

颜色分为上五种颜色和下五种颜色。主要是看人物来对应颜色,如果黑色的脸谱,搭配的就是黑色靠,白色的脸谱和帅气的武旦,通常用银色的靠,皇帝则用黄色的靠,刀马旦通常使用红色,浅粉色、浅绿色等色系,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3)

靠除了分男女外,细分还有三种类型,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称大靠,男女基本一致。这通常是武生和刀马旦,要上战场是才穿用,如穆桂英,梁红玉等人,相比起男靠,刀马旦的靠肚要小,靠肚上还有几条飘带。

并且在肩部还会衬有荷叶袖,有时候还加上云肩。因此刀马旦的行头,比起武生够具有装饰性,加上完美的妆容,完全衬托出女将们的英武风采。

京剧中《杨家将》里的穆桂英,和杨门女将出征,穿的都是大靠。另外还有《战金山》中的梁红玉也是穿大靠,

除了硬靠,还有一种软靠,软靠就是不扎旗帜的靠,是舞台上非战斗场合的武将穿着。近代还出现了改良靠,根据资料记载,“改良靠”为京剧名旦周信芳改良。

本来用于京剧《献地图》刘备穿着,“改良靠”相比起传统的大靠,有简洁轻便的特点,但却少了一些威武的气势,例如《扈家庄》中的扈三娘,因为武打动作的需要,其穿着就是改良靠,另外特殊的几位历史人物,会有自己的专属靠,如霸王靠和关羽靠等等。

靠旗的作用

在传统戏剧中,靠旗是插在背后的三角形旗帜,称为护背旗。旗帜上有用各种颜色的线绣的图案。每面旗帜都附有一条彩带。表演时旗帜和飘带一起飞扬,非常的潇洒。

从舞台表演上看,靠旗是插在背后,是武生和刀马旦手执的令旗不同,它是不能随时拔下来使用的。因此,靠旗可以还说是一种纯粹的装饰性道具,

其作用是为了彰显武生和刀马旦的威风,并且还能增强表演者的动态美,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塑造戏剧人物形象,一种专用装饰。

在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下,靠旗更是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辅助工具,在一些表演中,他们使用旗帜来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戏剧技巧。例如,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会利用旗杆的弹性来弹回对手的兵器。

京剧舞台靠旗的数量和历史人物身份和地位相对应。例如岳飞插的是八面靠旗,而穆桂英,赵子龙则是四面

靠旗的历史

京剧的起源很漫长,根据历史记载,其源头和徽剧有关,据说清朝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南方的四只较为著名的徽剧班子来到了京城,

在这里又和五湖四海的戏剧班子相互学习,后来他们逐渐融合了昆曲、秦腔一些传统剧目、并且吸收了各家的曲调和表演技巧,加入了更多的民间曲调,经过不断的融合,京剧逐渐的定型下来。

也正是这段期间,京剧舞台上的装扮,也不但的吸收和改良,最终武生和刀马旦,参考古代铠甲的样式,创造性发明了独特的靠,靠旗也随之出现,后来也成为了传统戏曲当中武将的重要装束之一,

从这点看来,靠旗是源于历史,并且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并非为了好看而凭空出现的。

现在的我们很难理解,古代局势危险的战场上,将帅们插着那么多旗帜,那么招摇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怕敌人发现不了他?难道他不怕成为敌人的首要目标?

其实既然背旗曾经在战场上出现,并且一直被沿用,肯定有其道理和实用价值,绝不会是显得威武好看那么简单。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4)

根据专家的分析,战场上武将插背旗驰骋在疆场。在隋唐之前已经出现,在一些梁朝时期的墓葬壁画上,就已经出现了背旗武将形象。

因此专家认为,隋唐之前护背旗是骑兵将领的装备之一,因为隋唐之前,骑兵已经发展到巅峰时期,唐朝也沿用了背旗,能想象当年的李世民,穿着明光铠插着背旗,在洛阳城下以三千人大败窦建德的十万人的场面。

唐朝到明朝,背旗作为装备一种,一直被保留和沿用下来,在明朝名将戚继光著的《练兵实纪》中记载:“旗总,每名背旗一面....”,“骑兵队总...背旗一面”,可见,唐朝到明朝,护背旗都是骑兵将领的标配。

虽然到了清朝因为棉甲的出现,背旗逐渐退出舞台,但是背旗的影子还在,在一些资料记载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清将插背旗记载。而戏曲中的靠旗,正是对古代这种装备的艺术再现。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5)

实际上看起来只是装饰的背旗,在实战中具有很多功能。

功能一:传令旗,众所周知,古代战场和现代不同,双方需要列好阵型,才能冲锋混战在一起,而一场战役,少则数千人,多择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

人数如此众多,靠吼和一个一个传令是非常麻烦的事,因此人们想到了利用旗帜来传令,旗帜传令在我国由来已久,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胜负的关键和旗帜传令有关,

例如三国时期,著名的定军山一战,正是法正在山上看到了夏侯渊带着几百人走出大营,他才抓住机会,在山上挥动令旗,让老黄忠从定军山冲下去,阵前斩了夏侯渊。由此可见背旗的一个作用,就是将领当令旗使用,指挥将士们”旗进则进,旗退则退“。

功能二:战场上的标识,古代战役,到了一定时候,双方都是打得昏天暗地,护背旗的作用能让将士们区分敌我,同时为了让将士们知道主将的行动,跟随主将在继续战斗,背旗既有标识的作用,还能鼓舞士气。

功能三:防御作用,通常战场上,背后是所有将领的弱点,特别是在厮*中,冲锋陷阵的将领,会受到四面八方的冲击,即便是主将武艺高强,但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而背旗则起到了保护后背的作用,

穆桂英帅旗图片,穆桂英的真实画像(6)

背旗通常是用缜密的绸布制作而成,在战场驰骋中,都会迎风飘舞开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很大程度防御背后射来的箭羽。同时,护背旗上的尖刺,在紧要关头,也能成为兵器,而迎风飘扬的旗帜,不但能增强气势,还能干扰敌人的视线。

最重要的,就是只要主将的背旗还在,将士们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可见古代的护背旗有很多的优点,它作为武将的铠甲装备,从出现就一直沿用到清末。最后戏剧吸收和改良,成为了大靠的一种固定装饰。

谁也没想到,古代战场上充满了实用性的背旗,会被京剧和各种民间戏剧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武生和刀马旦的重要装饰之一,由此可见中国戏剧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见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