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归故里是什么梗,长安归心故里什么意思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11-07 11:37:16

编者按:“长安城,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一袭蓝衣的西域少年如此“自述”道,作为这场展览的主角,蓝衣少年形象正取自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之上的胡人骑手。该院的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有什么文化意义和内涵,珍贵在何处,为何会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此次展出的该院另一件镇馆珍宝——“三彩童子叠置伎俑”,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观众该怎么赏析?展览还展出了哪些唐代百戏的代表性文物?“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胡饮、胡乐胡舞,鲜妍浓烈的异域文化浓缩唐代长安城里,闻名于世的唐代胡旋舞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在文物中又是怎样真实呈现的?……

  近日,西安博物院推出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从浩瀚的馆藏文物中撷取了陶器、瓷器、金银器、玉器等多个品类的院藏唐代精品文物175件(组)以飨观众。这些精美的唐代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文化艺术的时代特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为此,我们特邀本次展览策展人、文博专家朱歌敏讲解其中的文物珍宝和精彩故事——

  专家访谈

  主持人:李梅 (西安晚报《文博视野》责编)

  对话人:朱歌敏(策展人 文博专家)

长安归故里是什么梗,长安归心故里什么意思(1)

  唐三彩腾空马

  胡人少年和骏马腾空 丝路兴旺的写照

  国内仅存的三彩腾空马

  李梅:近日,“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作为当下文博界特别火爆的一个重磅展览,圈粉了无数观众。观者直呼展览太精彩生动鲜活,代入感强,有穿越回唐朝的身临其境之感,特别让人过瘾,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请问,这175件(组)唐代代表性文物主要有哪些,这么庞大的文物展览,是怎样做到趣味性和故事性、艺术性的充分融合呢?此外,作为蓝衣少年原型的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有什么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意义。

  朱歌敏:我们展览名称“长安有故里 ”来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相思》。“长安归故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外出的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故里长安!而对于万里迢迢经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胡人少年来说,长安或许也是故里。

  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丝路文物,激发了我的策展灵感,促使我产生要做一个原创展览的想法。整个展览以马背上的西域少年为原型,演绎一位沿丝绸之路而来,前往长安寻梦的蓝衣少年角色。通过蓝衣少年在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集中化的场景单元,从“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小节精心选取相关文物,以勾勒出繁盛、热烈的唐代生活百态,描绘出唐代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西安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自西汉张骞由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以来,持续不断的丝绸之路贸易不仅带来了异域的奇珍异宝,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交融碰撞。大唐之都——长安,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万,纵横八十余平方公里,海纳百川、咸聚四海。作为万邦来朝的政治中心,众商辐辏的经济中心,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中心,张扬着兼容、博大、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城的魅力吸引着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传教士汇集于此。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长安城的魅力也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汇聚成恢弘壮丽、浓墨重彩、繁盛热烈的大唐文明。

  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马,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丝路文物。而腾空马上的蓝衣少年,则无疑是丝绸之路的使者。“唐三彩腾空马”作为国宝级文物,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极高,1966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的一座唐墓中,全长52厘米、通高38厘米,主要由胡人骑马俑和飞奔之马两部分组成,釉色沉稳,造型优美,线条平滑。三彩腾空马中的胡人少年正骑着心爱的骏马,手起鞭落,策马飞奔,兴奋之情就如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胡人少年身穿蓝色长袍,袖口卷起,露出前臂健壮的肌肉,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挂一袋囊,足蹬尖头靴。马的体形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马耳如削竹、双目圆瞪,颈上鬃毛直立,膘肥体壮,四蹄劲健。少年身后马背上驮一白、绿、黄三色货囊,鼓鼓的货囊里装的可能是丝绸之路上西域的金银器这类货物。马通体以褐黄釉为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洁鲜亮。少年通身施蓝色釉。唐三彩的颜色很多,但制作蓝色釉需要使用金属钴。公元8世纪中国还没有发现钴这种金属,需要依靠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因而有“三彩贵蓝”之说。因此从釉料来源看,这件三彩腾空马所用料应为波斯传来,出现蓝色釉足以体现其珍贵。

  唐三彩是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陶坯上涂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最终的唐三彩成品色釉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在不同色彩的交相辉映中,唐三彩显示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唐三彩诞生已有1300多年,它结合了国画、雕塑等艺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造型多样,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动物中又以马居多。这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重要的工具,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出土的唐三彩中马的造型比较多。

  从三彩马的造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立马俑,表现的是站立的马的形态。立马俑颜色丰富,包括黑马、白马和三花马等。二是奔马俑,指正在奔跑的马,展现的是马在奔跑过程中四蹄腾空的形态。由于技艺和造型难以掌握,奔马俑在唐三彩中较为少见,国内现仅存此三彩腾空马。三是载人马俑,表现的是人骑在马上的形态。唐代的许多活动都需要骑马,多样的生活场景成为工匠们创意的来源,也造就了载人马俑上人物多种多样的装束。四是踢腿马俑,指的是四蹄中有一蹄抬起的马。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同样属于馆藏三彩马,陕历博所藏三彩马中主要包括低头马、仰头马、胡服骑马女俑等,马匹均是四蹄着地的形态。所以从当时的工艺和留存的遗物数量来看,西安博物院的这件三彩腾空马实属罕见。此外,三彩腾空马造型生动逼真,有着鲜亮细腻的釉色。人物表情恬淡安详,而马则是跃动潇洒,艺术造型上一静一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因此,三彩腾空马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色彩华美,马匹丰腴,匠人特意精心塑造的胡人飞骑的生动形象,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有学者基于三彩腾空马造型呈腾空飞奔之状,加之施用蓝釉,认为这件三彩马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也有学者认为三彩腾空马上的胡人骑马俑正像一位丝路旅客,一路疾驰,来大唐长安追梦。

  “长安城,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透过这件国宝,我依稀会看到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曲折蜿蜒的队伍在缓缓前行,队伍中有一位身着蓝色衣衫的少年历经艰辛但目光坚定,他在向梦想之城一步步靠近,前方就是传说中壮丽多彩、光辉灿烂的大唐长安。听说那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先进的制造技术、开放包容的思想风尚,他要亲自去大唐长安看看它的繁华、抚摸它的灿烂、感受它的辉煌。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这次展览我以蓝衣少年的视角,采用故事为线索的叙事性表达,利用文物展品与半实景化场景相互交融,辅以国风手绘插画、复原舞蹈动态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互等多种方式,带领观众在展览中移步换景、层层推进、重回历史,细细寻找盛唐时光,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安归故里是什么梗,长安归心故里什么意思(2)

  三彩凤首壶

  “长安市 商与肆”

  长安金市闻名天下 玉金尾再现胡旋舞

  李梅:在“长安市 商与肆”展区,我看到很多骆驼俑、牵驼俑、乐俑、银杯等文物,还辅有案卷等史料、图片及文字展板,仿佛让人置身于人声鼎沸、百货盈集的“大唐金市”,生动再现了百业兴旺、繁华富庶的长安城。唐代文人雅士盛行饮酒之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别样的豪迈与洒脱,无羁与自由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大唐文化的博大与自信。 在这一板块,主要推出了哪些重点代表性文物呢?

  朱歌敏:唐代饮酒之风盛行,长安酒肆业极为繁盛。西市酒肆众多,尤以胡姬酒肆最负盛名,备受文人墨客青睐。“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唐诗中的胡姬,明朗洒脱、歌舞飞扬,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这一时期长安文士的写照,胡姬酒肆为其流连忘返之地,龙膏酒、三勒浆、葡萄酒等域外美酒备受推崇。胡姬、胡饮、胡乐、胡舞,鲜妍浓烈的异域文化浓缩在这一方天地之中,深深吸引着时人,畅饮抒怀,不醉不休。

  展览的第一部分以暮春时节,蓝衣少年抵达长安西市为背景,进行了布展。穿梭在繁华的西市中,蓝衣少年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市之繁盛远超想象,迎面而来是各色面孔,大食、波斯、天竺、日本、新罗……目之所见是琳琅满目的招幌商品,珠宝、瓷器、香料、药材、丝帛、绸缎、各类珍奇玩意……双耳所闻是腔调各异、不绝于耳的招徕之声……酒肆商幡招展,胡姬当垆,时有弦管乐舞笑谈之声传出。挑帘而入,滚滚红尘热浪扑面而来。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酒肆之中,酒香弥漫,弦管铿铿,座中觥筹交错,侍者穿梭往来,胡姬舞于花毡之上。

  长安金市闻名天下。 西市,始建于隋,兴盛于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商贸中心,万商汇聚、百货盈集、店肆林立,又被誉为金市。“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开放的西市,彰显着唐人的自信和包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辐射面西至罗马、东至高句丽。据载,东市经营品类有二百二十行之多,而西市则远超东市,商贾所凑,多归西市,汇集了大量胡商和市民阶层,聚集了衣食住行娱各类店铺,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商业文化。在这部分,我们展出了大量唐代钱币实物供大家赏析。展出的代表器物有唐代八曲缠枝纹银碗,碗体平面呈八曲葵瓣形,它以内嵌的8个线条将整个杯子划分为8个面,其中,最精彩的图案是男子狩猎图和女子游乐图。碗内腹沿分瓣棱线还布置八株花草,每株有对称花叶。碗内底心有两重联珠纹,之间围绕八瓣忍冬花结。碗外壁纹饰相同,每瓣均錾刻完全对称的缠枝纹,纹饰具有浓厚的唐代中亚粟特银器风格。器物捶揲成形,花纹錾刻,内外纹饰鎏金。忍冬又称“金银花”,因其冬季不凋谢而得名,是西方传入中国的重要纹样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

  展出的唐代三彩凤首壶壶口沿为凤首形,凤嘴前伸口衔宝珠,珠上有孔为流。椭圆形的壶把呈如意形。壶腹两面分别饰浮雕的忍冬花纹和海石榴:一面为浮雕的凤鸟展翅站立于草叶之上,另一面为男子引弓回射的骑马狩猎图像,纹饰生动,造型奇特。壶面还施赭、绿、蓝、白釉,色泽华丽鲜艳。壶腹的装饰纹样凸起,类似于金属捶揲的艺术效果。此类以凤首作为瓶首装饰的带柄壶有着浓厚的西域“胡瓶”风格,造型上与西亚的波斯萨珊朝后期及中亚粟特的带把银壶近似,形体优美,独具一格。

  另外,还展出了6个玉质绿带金,带金原本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带具,多质料精纯,工艺华美,为汉代贵族所推崇。它是胡人贵族玉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的一些玉带金,都展示有胡人演奏乐器的生动形象,胡人演奏的乐器都是筚篥、羯鼓之类具有异域特色的乐器。其中还有一个玉金尾,它是当时玉带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材质是新疆和田玉,用料十分珍贵,上面刻画的主要是一个胡人男子在圆毯上跳舞的造型。他的右腿弯曲,站在一个圆毯之上正在舞蹈。专家推测它就是唐代胡旋舞的造型。胡旋舞是当时胡人的民族舞蹈,它的特点就是站在圆毯上旋转的典型姿势。

长安归故里是什么梗,长安归心故里什么意思(3)

  三彩叠置伎俑

  “长安寺 茶与戏”

  禅茶之风与三彩童子叠罗汉杂技俑

  李梅:唐代中国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据统计,整个唐长安城内约有100多所宗教寺院。在寺院里,可以看到禅茶文化以及乐舞百戏的演出。本次展览,在“长安寺 茶与戏”部分,是如何体现唐代的禅茶文化和乐舞百戏的呢?

  朱歌敏:我们可以想象,在承天门的鼓声中,长安城开启了新的一天。初日映照高林之时,蓝衣少年已踏入禅寺,晨钟余音回绕,曲径通幽之处,禅房外花木静深,茶堂青烟袅袅。香客渐多,禅寺内熙熙攘攘,烟火缭绕中是世俗生生不息的祈愿。殿外的戏场上,人声鼎沸,百戏腾骧。吞刀吐火,寻橦走索,飞空幻惑,谐妙入神。蓝衣少年目乱睛迷,戴竿缘竿、剑舞走绳、弄丸击球、角抵幻术、山车旱船……诸般伎艺杂耍轮番上演,人群中叫好喝彩之声此起彼伏。

  在这部分的展览,我们陈列了品类多样的茶器、杂技俑、说唱俑,展现了唐代茶饮开始普及并逐渐精细化,当时流行以茶会友,举行茶会、茶宴、茶集,以茶来寄托情感、表现自我,饮茶从物质生活演化为精神文化需求。大唐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社会风气开放、艺术氛围浓郁,传统百戏杂糅胡伎,“拿来”和创新共存,使唐代百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

  唐代饮茶之风远胜前代,逐渐从南方普及到北方,从上层走向民间,由宗教习俗转变为社会风尚。“休去参禅且问茶,茶禅一味向心涯。品出山水风云色,自悟菩提树上华”,茶因其提神益思、消疲去杂等功效备受佛门崇尚,进而推动了禅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风尚的普及。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诗僧皎然的“三饮之说”,道尽了饮茶之妙。 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茶的品饮方式愈加精细化,逐渐由粗放式饮用转变为品赏式烹饮。茶器从饮食器皿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民间茶器以陶瓷类为主,南方越窑青瓷如冰似玉、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有“南青北白”之称。此次展出的“官”字款白瓷,是1985从西安北郊火烧壁东村南出土52件窖藏瓷器的一部分,其中33件底部刻有“官”字款,器型多样,胎体轻薄,瓷化程度高,烧造工艺成熟。瓷器出土地为原唐长安城安定坊内,当时这里居住的多为官宦人家,故推测窖藏可能为官宦人家为躲避战乱而埋入地下。展览中的白瓷釉色光润晶莹,柔和细腻,制作精巧且非常规整,是唐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从造型、釉色、工艺和“官”字的字体等特征分析,这批瓷器为唐代晚期定窑烧制。

  西明寺茶碾为青石材质,有两层底座,主体呈长方体,中间有凹槽,凹槽两边各刻有三字,一边为“石茶碾”,其中“茶”字刻画类“荼”,另一边是西明寺,证明了石茶碾为唐代西明寺所有。西明寺是唐代长安的主要寺院之一,是唐代重要的译经场。这件石茶碾的出土印证了唐代寺院注重茶食活动的习俗风尚。陆羽《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人们在饮茶前要用茶碾将茶叶碾细,经过箩筛后进行煎煮和烹点饮用。

  唐代百戏兼收并蓄、杂糅胡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佛教活动中,百戏演出已成为常态,寺院大都设有专供演出的戏场以供百姓娱乐,演出类型几乎涉及到百戏的各个类型,杂技、幻术、优戏、说唱、歌舞杂剧等悉数在列。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寺院戏场伎乐盈满,百戏杂陈,成为民间百戏演出的重要场地,极大丰富了唐人的娱乐生活。整个在长安城的寺院中,人们当时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就是观看乐舞百戏。其实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杂技,汉代我们称之为乐舞百戏,而在隋朝时期我们称之为散乐,而在唐宋时期,我们为了区分于其他的艺术,我们称之为杂技。

  这个展区的重点文物有三彩童子叠置伎俑、大力士双目圆睁,腹部圆鼓,双手作平衡状,双腿分开站立于底板上,头顶上有两组六个童子,每组三人。最顶端童子身穿开裆裤作高空撒尿状,十分顽皮可爱,其余童子均作各种不同的动作,造型优美,是目前同类题材中少见的唐三彩精彩作品。叠罗伎,即今天的“叠罗汉”,俗称“码活”,这是一个在唐代新崛起的杂技项目。 此件三彩童子叠罗汉杂技俑表现生动异常,真实表现了唐代杂技的高超水平。唐代的戴竿杂技俑是1991年西安市灞桥区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该墓室共出土7件小俑,分别做出不同表演动作,有的拿顶,有的倒挂,有的攀援,动作十分娴熟。本次展出的百戏杂技俑在唐墓中极为罕见,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杂技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竿伎分为爬竿和顶竿两种。爬竿是杂技艺人爬上竖立的竿木进行各种精彩的空中表演项目,已见于春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高空杂技项目;顶竿是由一人顶戴一根长竿并使其保持平衡,然后由另一名或多名艺人沿竿爬上进行空中表演。唐代竿伎已成为百戏之首,是最受欢迎的广场演出节目。戴竿俑梳段髻、头扎巾形象与王建《寻橦歌》中“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正相吻合,是唐代戴竿女艺人的真实写照。此次还展出了胡人袒腹俑,高鼻深目,秃顶,脑后有卷发,络腮胡,身着长袍,袒胸露腹,腰束革带,足蹬高靴,双袖捋起,露出强壮有力的双臂,直立于中间有孔的薄底座上。唐墓出土的胡人俑,为研究胡人在唐的生活情况及西域杂戏提供了考古学证据。有学者认为,胡人袒腹俑与舞蹈奏乐俑、狩猎骑射俑摆放在一起,证明其具有特殊技艺,他们均穿袍服,手势造型独特,实际是幻术中使用的手彩戏法。

来源:西安晚报

(责编:程雨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