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楼花鼻子请福顺吃饭,花鼻子请福顺吃饭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3-12-27 03:42:33

天下第一楼花鼻子请福顺吃饭,花鼻子请福顺吃饭(1)

天下第一楼花鼻子请福顺吃饭,花鼻子请福顺吃饭(2)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6月刊,原标题:《天下第一楼》京味儿考

天下第一楼花鼻子请福顺吃饭,花鼻子请福顺吃饭(3)

早先,没听过“京味儿”一说,只知道“京派”。说“京派”,其实颇有些牵强, 与“京”无关,仅是一派而已——“京派”指的是五四之后,对北京有好感的一些作家、学者等,先后以《语丝》《新月》《学文》《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期刊为“阵地”,以朱光潜、林徽因两人宅邸为沙龙场所,兼议政与文学为宗旨,论过“海派”,批过新文艺,怼了象征派,最后形成乡土、牧歌式的“京派”文学渊源……这似乎对以后的“京味儿”文学产生过影响。但“京味儿”是完全从北京、北平、旧都、首都、京华……这片土地中生发出来的,有“京派”的人性和生活,有“京派”的幽默和讽刺;却没有“京派”那么多文学形式,没有“京派”那么多时弊与政论……

我喜欢“京味儿”,但确实不知道“京味儿”的渊源。今天北京大街上的饭馆, 叫“局气”“点卯(mao)”“懂事儿”等等,无一不是京味儿的字眼儿。这样的京味儿,流行在普通话里头,说者痛快、听者舒服,先甭问吃没吃过,一听这词儿,就是北京味道无疑。我能追溯的京味儿渊源,大多来自人艺的话剧和中学课本儿里面老舍的《骆驼祥子》——北京分明的四季、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们以及满嘴的儿话音、各种嘎七马八词汇的京腔,成了一提“京味儿”就能“嗅”出的气氛。

按说,应该是“京味儿”哺育了“京派”,“派”中人散人换,可“京味儿”历久弥香,竟繁衍出更为接地气儿的京味儿文学来。继《茶馆》之后,《天下第一楼》成了我回味“京味儿”的又一“乡情人文地标”,并不全是与“烤鸭”的味觉相关,其间人情的厚道、厚重乃至辛酸、温暖……成就了值得咀嚼、时而玩味、常常留恋的北京符号。

昵称里的京味儿‍

北京人热情,喜欢给人起外号、称呼“昵称”,便是表现之一。《天下第一楼》第一幕伊始,公子哥儿克五称呼福聚德的堂头常贵为“常巴儿”,断不是对饭庄伙计的蔑称,而是对老熟人、老街坊套近乎、表达亲近的一种称呼方式。如果你姓“杨”,你的堂兄弟、邻居和同学们,很有可能叫你“杨子(ze)”,跟旁人说起你的时候,“咱们胡同儿6号的杨子(ze)常来这儿吃饭……”可在胡同儿里见到你,隔着老远,“杨子(zei)——!”“杨子(zei)——!”热情似火,亲热极了。但您要是姓“常”,断不能称呼您“常(肠)子”,容易引起误会,也遭人白眼儿,于是叫您“常巴(ba)儿”,更为确切的读音应该为“常呗(bei)儿”。近期,有位研究京味儿文学的学者给“京味儿”总结了两个条件,一个是“地道的北京口语”;另一个是“体现北京特有的语言趣味和生活趣味”,这一声“常巴儿”,瞬间明白了人物背景,更了解了人物关系,还将动态场景中的氛围点缀得幽默、有趣。这些《天下第一楼》的场景,一一在眼前或回味里展开,早年间的“京味儿”故事,亲切得令人神往。

天下第一楼花鼻子请福顺吃饭,花鼻子请福顺吃饭(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