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改编界哪个本事强,改编能力高,他说第二,可能没人说第一吧。
我为什么会有此一说呢?
起源于最近,无意间看到中央电视台某频道在播放《王屋山下的传说》,一部古装玄幻仙侠剧,其实玄幻剧本是很正常的剧种,因为它们基本都架空历史,故事都相当奇妙,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往往很精彩,受众还比较广。
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部剧虽然是架空了历史,却是有书本依据的,j是我们初中时代就会学习的一篇课文,它由吴家骀导演,曾有情与熊诚为编剧,改编于《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愚公移山》,改编后它集数长达40集,所以它在我看来就有了槽点……
《愚公移山》全文本只有306个字,故事也很简单紧凑,它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却被我们的编剧,改编成了4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主人公也从年轻开始往年老塑造,也不再是弱不禁风的老人,而是机智多谋甚至会点神功的智者,看后让人觉得很是神奇,难以接受……
也不知道当时这种完全脱离了原文,人物形象差距这样大的作品,它为什么会通过审核,难道只是因为它表现的精神是我们所缺乏的吗?它所弘扬的东西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各位看官,如果你们觉得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部电视剧,空闲之余考虑一下:我说的到底是不是符合电视剧情况,是不是值得去考虑一下作品本身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呢?
当然,今天我本不是来批判哪个电视剧,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原创能力必须要提高,一直在古人的书本中找线索,不跳出古人的思维,不走出当时的人物设定,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给广大的观念奉献出高质量的作品呢?
当然,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这样强的改编能力,编故事的水平,他们也就不忧愁他们的作文字数不够了,他们就不考虑自己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没有话来说了,在此条件下,在学校之中,在学校的培养模式下我们社会反而可能会诞生不少少年作家呢!
相信我们的编剧们在学生时代,脑洞大概是比别人要开一些,想象力也可能比其它同学丰富,在学生时代大概就是同学们眼中的神,值得学习的作文对象。
在此,只是希望编剧们在创作的时候,能够稍微结合一下现在的实际,在尊重知识的情况下,创作出更多让大众满意且觉得看起来舒服的剧,不负人民给的高工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