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杲子 载于中读App
现在经常坐在市中心的星巴克,雷打不动,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的中杯美式。当然有点矫情,女人吗总有无数理由说要减肥,然而还是不停地会去囤各种零嘴。美式当然不好喝,每次滚烫的液体灌进喉咙,都会不自觉地皱一下眉,苦啊。可是,所有的好口感都是来自于高糖、高奶、高脂。
单位也有一架咖啡机,笨大的样子,按一下按钮,上面的咖啡豆就会嗞啦嗞啦缓慢地下探一点点,确实是研磨呢。不过这架机器估计是国产的,咖啡粉总归碾得没那么顺滑细腻,就这样吧,开水一冲,泛起不多的一些泡沫,作为每天早上的醒脑神器,总是可以的。而且勿论其它,整个楼层都充斥着这样的香味,让我们这样古板而严肃的单位不由得多了点人情味。来来往往等候办事的人,也都乐意冲上一杯,似乎,这环境就温和了。
咖啡确实不仅仅是一种提神剂,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抚慰剂。
咖啡店则永远是跟文艺联系在一起的。据说巴黎有1万多家咖啡有名的花神、双叟咖啡馆,总是聚集着海明威、乔伊斯、波伏娃、萨特等那些大腕们,他们时常聚会畅谈,碰撞思想。国内的咖啡馆确实没有这样的氛围,我每次都选令人诟病的星巴克,当然是因为它够普通够简便。
每次嘈杂杂人很多,背景音乐总是很大声的美国乡村,在一众大声聊天、闷声听歌、兼带学生做作业的氛围内,却很容易在自己的角落里沉浸进去。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奇怪的状态。所有的杂音都成了一种完全的背景音乐,犹如往往我在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往往关上门,放激烈的摇滚把自己跟整个世界隔绝起来。我试了几次,在别的咖啡馆,虽然更清净,却总觉得不够私密。咖啡店就成了我发呆、写字、工作或者纯粹观察别人的场所。在这里,只一杯苦咖啡,可以消磨上半天,一匝一匝的人来来往往,很有趣味地活在人群里,却有疏离的姿态。
我本来不嗜咖啡,也几乎没有养成要喝咖啡的习惯。记忆深刻的,总要跟情感相关。某次深夜送一个朋友末班车走。在车站逼仄的角落里,我提议喝杯咖啡吧,一人一杯咖啡坐着,竟然有点暧昧起来。寂静的候车室里,没有人,甚至咖啡店也关门了。作为一个有颜有才有品的万人迷、桃花脸(另外一个朋友的评价),他总是能成功撩到别人的。走回家的路上,心里仍然意难平,但是,咖啡总是让人警醒的,冷风一吹,也就平息了。
又有一次,他们在连轴转加班,我外卖了几杯咖啡去探班,真正走到活动入口的时候自己发觉有点不妥,甚至自己都觉得有点鬼鬼祟祟了起来,简单聊了几句就走。他后来发了一张照片,外卖的纸盒上赫然印着几个字:每杯咖啡都能陪你10分钟。竟然会让人浮想联翩。就这样颤颤巍巍交往着,有一点点危险的快乐。
不过,咖啡不是酒,总是让人清醒的。有的情感,总是苦的,超越以后,反而可以更持久些。时时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们只谈成长。是不是其实也很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