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到,meme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meme更易于被传递,而meme传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经过我不成熟的学术思考,抖音歌曲的“出圈”原因,正是因为模仿成本极低而导致的传播能力的强大。
碎片化的娱乐短视频,随手丢件衣服、说个怪调“giao”、街拍劈叉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复制,加上技术支持下剪辑后期的便捷使内容制作的门槛迅速降低,同一文化基因的互联网内容就会超高速繁殖。而那些被选择的“抖音歌曲”,也就借着这东风成为了这个时代短暂的“背景音乐”。
当然,虽然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真心喜欢这些音乐,碍于生活环境所限,我还是更多地听到负面的声音:这么难听的歌也有人听/土嗨罢了/都是什么不入流的小歌手/品味极差/抖音歌当道华语流行乐是不行了吗……
抖音歌曲就算入了耳,上了嘴,但心里总是不那么承认。而在我们印象中谈论的“出圈”歌曲,似乎放到现在也还是耐听、好听。
但我有时候想来,《你是我的玫瑰花》磁带大卖,《老鼠爱大米》登上春晚,而热热闹闹的广场舞似乎就是不能缺了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
从同一时期的横向视角来看,华语音乐有人在往先锋、高级、国际化的方向努力,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我们仍需要有人愿意往下沉,做出大众们愿意听听解乏、唱唱解闷的歌曲。尽管不理解、不参与,也没必要为“流行”的东西太过焦虑。
常有人提,听欧美音乐的看不起听日韩音乐的,听日韩音乐的瞧不起听华语音乐的,听乐队的瞧不起听舞曲的,听摇滚的瞧不起听抒情的...... 这种鄙视链的诞生,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不同罢了。
有很多人说:周杰伦,就是青春。这句话其实是对我上面这些“歪理邪说”最好的印证。咱们听着周董的歌长大,《七里香》、《彩虹》等是我们青春的背景音乐。但周董的歌依然在“活”在当下,抖音上《青花瓷》、《告白气球》一度火爆,成为meme,不断复制自己。因为喜欢,所以洗脑都是洗得好。
和姐妹们聊到最后,我抛出了一个杞人忧天式的疑问:当孩子们听着抖音歌曲长大成人,他们会回过头来开心地怀念这些青春时的旋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