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思诚监制,戴墨导演,张冀编剧,演员张译、李晨、魏晨、曹炳琨、王骁、张子贤等主演的电影《三大队》正在热映中。影片自上映以来已收获4.5亿票房,豆瓣评分高达7.9分。
电影改编自网易人间工作室深蓝的非虚构报告文学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正义、罪与罚的故事,刑侦大队队长程兵(张译 饰)带领的三大队在办理一起恶性案件的过程中导致嫌犯之一意外死亡,被判入狱。他出狱后依然坚持以普通人身份追踪在逃嫌犯……而漫漫执着的追凶路途,并非简单地歌颂英雄,而是展现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三大队》海报
编剧张冀最大的改动,是让现实中孤独的追凶路,变成了一支理想主义队伍热血的征途,虽然这场征途只是半程。而这个基于虚构的改动,也恰恰从更普世的视角为影片平添了另一份真实。观众通过共情每个普通人没能做到的坚持,从而更懂得了程兵为常人所不能的执着和这份精神的宝贵。
要演绎一群默契老伙计的故事,监制陈思诚找来了自己多年老友。张译、李晨与陈思诚自《士兵突击》结下深厚感情,之后也都参演陈思诚转型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导演戴墨则是自《北爱》开始与上述诸位结缘。当时他初入行,中戏毕业演过些话剧,第一次见识到剧组的规模看啥都新鲜又稀奇。他在剧中演配角也做副导演,之后一路在陈思诚团队中学习成长,执导了《唐人街探案》网剧中《玫瑰的名字》篇章,电影《误*2》等影视作品。陈思诚将电影《三大队》的剧本给到戴墨之前,他刚刚拍完了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剧集《球状闪电》。
看完剧本,原版计划休假的戴墨立刻订了机票飞回北京和团队开会,他至今记得对这个故事拿起就放不下的那份心情,“舍不得错过这个剧本,否则我一定会后悔错过了一个重要的作品。”
对于犯罪题材,身在陈思诚团队的戴墨早已有了丰富的经验,但电影《三大队》是一次不同的尝试,摒弃了他们擅长的悬念渲染与煽情反转。冷静克制的现实主义画风出现在“陈思诚监制”的电影里,这很罕见。
影片上映期间,导演戴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讲述一段“去英雄化”传奇的改编中,依然有真实、震撼人心的力量。
导演戴墨
【对话】
三大队其他队员是程兵的镜子
澎湃新闻:什么样的机缘下接到的这个项目。这个故事最初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戴墨:接触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去年,我刚刚拍完《球状闪电》从横店回到杭州,那个项目在横店拍了4个月,当时觉得很累很辛苦,本想着要去云南度个假,结果就收到监制给我发来这个本子。看完这个剧本以后,我立马就订票回北京了。
真是觉得非常喜欢,首先是这是一个很好看很成熟的剧本。同时我自己也好奇,程兵这个人真的存在吗,是编剧塑造得太好了吗?然后我又看到了深蓝老师那篇文章,了解到是取材自一线刑警的真实故事,由衷地对这个故事和这群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你知道在中国14亿人口这么一个国家,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大海捞针,通过自己做各种职业,去摸排去调查,去找一个人,太难了。而且他决定要去找王二勇的时候,他可没想说这是12年后能完成的事儿。人知道一件事有一个时间期限的话,可能还要有一份期许,但其实没有时间期限,所以他真的是下了决心,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去完成这一件事情。
这东西太好了,我舍不得错过,错过的话,我觉得我就是错过了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了。
澎湃新闻:和之前的作品经验相比,不同的改编来源,创作方法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吗?
戴墨:我第一部电影《误*2》是一个纯类型片,很多时候你要去营造一种类型片的气氛,包括在拍摄手法和很多场景选择和戏剧的情节上,要把它弄得比较极致,让人看着可能刺激一点。
后来拍剧集《球状闪电》是一个大的科幻类的题材,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着力去建立一个世界观的东西。每个戏工作的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
电影《三大队》是基于纪实文学改编,有真实的底色,一开始我们监制、编剧等主创一块开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到底是要更偏向类型片,还是用更加写实主义的风格去完成。然后,我们觉得可能写实一点的风格,更适合这样的一个题材和故事,能够把更多的人物内心的东西和遭遇的事情,用一种半纪录式的、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观众代入到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的摄影指导董劲松,是比较擅长纪实风格以及肩扛摄影,摄影机很贴近演员的方式,也是我们团队的第一次尝试。
《三大队》剧照
澎湃新闻:对比原作的那篇文章,电影里三大队队员做的各种工作,其实都是程兵一个人做的,对其他人的构思和设计,是否也是从程兵的经历出发找灵感?
戴墨:冀哥(编剧张冀)对这个事情做的最大的改动,就是他一个人的追凶,变成了三大队一个队伍的事。这样的调整,最重要的是将个人的英雄化色彩给减弱了,这种去英雄化的表达,更增加了一种真实感。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像程兵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家身边可能没那么多个人英雄主义的东西,我们了解到很多警察,他们也是默默无闻地在保护着人民的安全。
至于大家的分工,确实是按文章里所写的程兵做的职业给合理分配了,让大家一起去寻找王二勇。所有这些职业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他们要跟更多的人去接触。比如夜宵摊、环卫工、网吧收银等,都是因为人流量大,他去小区看门的原因也是因为能看人,去开出租车的原因也是,这是他们的终极行动线,要在人群当中寻找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没有丢掉这些东西。
澎湃新闻:好像除了程兵之外,所有的人都是现实主义,而电影里,放弃和坚持一样都是难的,是深刻和值得尊重的,怎么设计和刻画每一次的放弃?
戴墨:我们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功能上说,好像是群戏能显得比一个人的寻找来得更加丰富一些,会产生很多的兄弟之间的戏的化学作用,一个人如果要是追的话,可能会让这个片子变得枯燥。
但后来我们也渐渐发现,可能每个人的离别也更加反作用于程兵这个人。比如小徐为了爱情,或者比如蔡彬为了自己的身体,马振坤为了自己的家庭,廖健为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有各自的原因,因为他们首先都是人,人在生活当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各种各样难以舍弃的东西。我们没法苛责他们,这些理由恰恰能够更具体地说明程兵的处境,告诉观众,程兵到底为他的执着放弃了什么。
如果说每个人代表一样东西的话,小徐的离开是让观众意识到,程兵在追凶的路上,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蔡彬代表的是健康,他停下而程兵没停下的时候,其实是程兵放弃了自己的健康,另外他放弃了他的家,他的孩子,放弃了赚钱的机会……三大队的其他成员是他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