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胡玫愤而辞职,李少红临危受命,上任后重新选演员,速度很快,有时候一天要见几千人。
可想而知,选出来的演员质量如何。
第五,对书中人物的理解。研究了一年原著的王扶林,对书中的角色,有了深入的了解。每个人物在他心中,都有了具体的形象。
所以,他才能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了气质上更符合的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才会对三个宝钗候选人不满意,因为三人都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宝钗形象,从而改选张莉。
才会在成梅质疑自己个子不高,是否能演好元春的时候,对她自信地说,“就是你了”,才会在场记东方闻樱身上,看到她有探春的特点……
而李少红呢?
她从来没通读过原著,也不理解书中的角色。所以,剧中会出现“钗瘦黛胖”的现象,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比饰演薛宝钗的李沁,要丰满。
李少红是怎么解释的呢?
她说:“关于宝钗,我想她也许刚进府的时候,她们家的事情比较多,然后又有人命案,小小年纪,比她妈妈还要操心,是一个爱操心的人,内向又操心,所以,宝钗就显得稍微单薄。至于黛玉呢,后来她生病了,自然就瘦了,那时候她不吃不喝,要自*,放弃生命。”
这是李少红想象的,根本就不是曹公笔下的“黛玉”“宝钗”。
第六,眼光和格局。也许,大环境不同,会造成不同时期观点的不同。
87版《红楼梦》当初拍摄的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演职人员拿的是工资,所以,拍的是艺术片。
新版《红楼梦》拍摄,是市场经济时期,投资人急于看到真金白银,拍的是商业片。
王扶林导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有经济杠杆左右。那《泰坦尼克号》呢?花了好几年时间,这个制作人和导演有眼光,他觉得这几年功夫下去,最后能收回来。现在都是急功近利,没有眼光,没有远大抱负,希望今年拍了,银子马上哗哗哗都回来。急功近利也可以,但不能都是这样。不能都是快餐,你花了时间拍,确实是经典,你不要怕亏本,肯定会收回来。
所以,如果想好好拍,花了时间,是可以拍出经典的,是不会亏本的。就像《甄嬛传》,投资人不也赚得盆满钵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