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华纳兄弟官宣,《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修复3D版将在国内重映!
消息一经发布,哈利·波特的粉丝们一时欢呼雀跃,截止发稿前,官方微博转发量直接近12万,点赞量达到33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的上映是2002年1月26日,距今已有18年,它的重新上映,不仅让老哈迷们兴奋不已,也让电影爱好者们为之动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宣传海报
我们不禁好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差不多是20年的老影片了,只是一个重映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哈利·波特》的成功现象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首先是作为小说存在,其图书自1997年在英国问世以来,迄今在全世界已发行三亿多册,前六册发行量达800万册。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即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美国开售后的24小时内售出了830万本。
哈利·波特系列同名11部电影的票房总收入近77亿美元,历史总票房排名也仅次于复仇者联盟系列。还有与其相关的周边附属产品在市场也随处可见,如相关书籍、游戏、玩具等,更甚的是,分别位于美国和日本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已建成,其中美国的主题公园据说耗资5亿美元。
《哈利·波特》的成功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文学畅销书的奇迹,它史无前例的记录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单纯就一个文学文本、一个简单的书籍出版物而言是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的,它的成功跟它的市场营销方式,它的周边附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哈利·波特》同名系列电影的上映,更加推动了其书籍的销售。
二、作为文学文本的《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成功的原因,其作品本身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主题思想和文学风格是功不可没的。
从作品的叙事内容出发,《哈利·波特》塑造了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一群甚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小巫师形象。他们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在他们身上符合着普通儿童的影子,勇敢而富有正义的哈利,用功学习狠抓成绩的赫敏,淘气调皮又可爱的罗恩,霸道无理高傲自负的马尔福,这些孩子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的学校都不难找到。
他们首先具有一群儿童的个性特征,其次才是具有非凡的神性能力的巫师。正是因为他们“像”普通的儿童,因此大大吸引了与他们相似的读者群——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儿童。人物的真实性,是读者通过他们进一步走进作品,进行想象和幻想的基础,是哈利·波特式的“荒诞”得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关键。
巫师学校霍格沃茨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有许许多多对于“麻瓜”来说新奇的东西,这个魔法世界与地球同时存在于现实宇宙当中,他们之间相互不违反各自的生存运行轨道,“麻瓜”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世界的存在。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J.K.罗琳既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魔法世界奇异无比的神话般的生活,又不时将笔触伸向那个井井有条的正常人的世界,以巫师的眼光审视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又以正常人的视点去探求巫师的不可思议的经历和能力。这就让《哈利·波特》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开合性,令人神游万仞,浮想联翩。
故事围绕哈利·波特与仇敌伏地魔之间的对立展开,这是故事的大情节,设的是一个大谜,即“伏地魔到底有没有复活,伏地魔到底在哪里”。
而在这个大情节中又包含了许多小情节,在前四部作品中又有四个谜:“谁想取走魔法石”,“谁放出了密室里的蛇怪”,“阿兹卡班的囚徒到底是不是伏地魔的追随者”,“谁让哈利赢得了火焰杯”。
这些情节中还有着许许多多更小的情节和更多的“谜”,例如关于四位黑魔法防御术教师奇洛、洛哈德、卢平、穆迪的身世之谜,关于斯内普教授、卢斯修、小矮人星彼得与神秘人的关系之谜等等。
大大小小的谜环环相扣,推理复杂而又严密,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在重重迷雾中进行的感觉,处处充满悬念,处处险象迭生。《哈利·波特》故事情节的离奇性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叙述结构出发,作者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魔法世界,让读者跟随着哈利·波特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达到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扣动心弦,在读者非常期待的情况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哈利·波特在展开与伏地魔的斗争中,伏地魔为了使自己能够复活,一直在寻找能使自己复活的宝物,安排能使自己复活的事情,而这一切都好像要与哈利·波特扯上关系,而哈利和他的朋友们将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伏地魔的复活,与之展开的较量也由此拉开序幕。
J·K·罗琳按照传统的童话文学叙事模式,在《哈利·波特》中塑造了典型的正义与邪恶的人物形象,而故事的每一环结局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这能使读者读到作品时看到了希望,依然会对这个社会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所具有的文学风格是有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色彩,魔幻性色彩和它的荒诞性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们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更是如此。
在人物塑造方面是现实的,故事情节却是浪漫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却是充满魔幻和荒诞色彩的。第一,我们都知道在真正的现实世界中没有魔法存在,没有巫术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魔法世界、魔法学校的存在。第二,J·K·罗琳的充分想象却给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魔法世界当中,真实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仿佛真的相信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她的奇特想象、她的大胆夸张,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故事环境。
《哈利·波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用爱、勇气、正义、友谊去赢得和平。哈利和他的朋友们,一起面对比他们强大的多的敌人——伏地魔,他们一起想办法,一起保护霍格沃茨,一起面对困难,他们用伏地魔所没有的打倒他,获取最后的胜利。
《哈利·波特》的成功,在作品本身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无论是在叙事模式上,还是在作品结构上,它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意义都具有其价值存在。
三、作为文化商品的《哈利·波特》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文学已经走出了高雅的殿堂,涌入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工业”的浪潮。
文化工业以其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显著特征蓬勃地发展起来。阿莱斯·艾儿雅维茨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觉的时期。”
文学生产是文化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某些文化工业(如影视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毫无疑问,一部几十集大型电视剧的制作,它的起点是文学脚本的构思与创作。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就是在这种典型的文学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稍微对原来的文学文本进行改编,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电影剧本,从它的票房收入,就显而易见其改编是相当成功的。
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们
就时代背景而言,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现实世界中,全球化趋势逐渐扩张,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消费习惯等等。各种信息、知识、商业产品等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充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部能够抓住读者目光的文学作品,在大众传媒利用成功的市场营销模式的推动下,促成了它的成功。
现在有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改为电影、电视来拍摄,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同样还有很多文学名著也被改编成电影,比如《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
一方面由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无法空出多余的时间来进行书本阅读,相对影视剧而言,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另一方面现在多种媒体充满于生活环境中,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图像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享受和冲击,所以不去选择“枯燥”的文字阅读。
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是一种必然。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忙于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很少去关注文化市场,即使是逼不得已的看书也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一些文学书籍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
《哈利·波特》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刚开始在英国销售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是随后拿到美国市场后才渐渐风靡全球的。在美国这完全成熟的出版市场的推广下,经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下,《哈利·波特》的销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好成绩。
出版社的大力推广,冠上一些耸人听闻的名号,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开始关注这部作品。再加上好莱坞宣布要把它拍成电影,电影的选角、取景等拍摄过程实际上是在为《哈利·波特》这本书在做宣传,继而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渐渐的,《哈》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话题,成为了一种阅读时尚。
四、《哈利·波特》成功的根本原因
《哈利·波特》席卷全球,其销售记录达到空前。 我们看到,《哈利·波特》的成功已经超出了单纯作为一部文学文本的成功意义。《哈利·波特》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可读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浮士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相比较而言,它的文学价值并不是很突出。
《哈利·波特》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处在了一个特殊时期。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文明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工业这一新型产业应时而生,以其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显著特征蓬勃发展起来。
文化工业的产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阅读是一种快乐,看电影是一种享受。
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文学文本的产生不再是单纯的作者创造到市场推广再到读者接受,而衍变成了出版媒体编辑——作家创造——读者接受,已经形成模式化的生产,这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出版过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正因为是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才促使文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哈利·波特》的成功。
在消费社会中,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居于主要地位,而商品的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是,人们购买商品也越来越忽视使用功能,而更注重商品对于身份、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意义。在这里,消费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
当代消费文化的兴起,形象、直观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人们主导的文化 ,影像产品的消费开始取代以往的文学消费,这对文学生产的内外部特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大众媒体的帮助下,只要《哈利·波特》的一部电影即将上映或刚刚上映,便会引起一段时间文学作品的热销,而相继推出的周边附属产品也会“红”一段时间。
现在的消费大众已经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理需求,他们有多余的金钱和精力用来满足他们对其他*的追求,用来显示其身份、地位等,而这些消费行为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人们购买的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之类的东西,而现在购买的是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的东西。在什么地方吃早餐,平时看的是什么书籍、杂志,用什么品牌的手机,去哪个百货公司、专卖店购物,这些都成了用来区别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标志性的消费行为。
所有的消费行为都具有意义交流功能,都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向他人传达出消费者有意无意的传递出来的某些信息——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兴趣、教养等等。这样的消费活动中,人们消费的已不全然是物品,而更多的是符号。
这种符号消费的刺激下,人们用更多的金钱来购买一些奢侈品,如名牌服饰、名牌汽车、名牌数码产品等这些产品,被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或“阶级”。同时也有一些人用购买奢侈品,来掩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使他们没有这样的购买力,但他们渴望受到这个社会的肯定,这种心理正是受到消费社会的影响,才有这样的消费行为。
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潜意识地想要利用更多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教养等,用以区别普通大众来显示自己的学术涵养等,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哈利·波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文学修养的平台,而且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在关注它,所以造成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时,很多人深夜排队在书店门前准备购买。
《哈利·波特》制造的是一个关于时尚文化的长期话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在谈论它,不管是它的故事情节,还是它的电影画面。同样的一些具有文化涵养的人也在关注它,他们研究它的市场营销模式,它之于我们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具有非常强的借鉴价值。
总而言之,《哈利·波特》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不少的关注,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这就预示着《哈》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时尚的符号。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文学出版传统的生产环节开始改变,由原来的“作家创造——媒体出版——读者接受”变成“媒体出版——作家创作——读者消费”,文学策划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消费心理。
文学畅销书的生产必须以周密的文学策划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和市场的前景,并且最关键的是,要把一种类型的畅销书籍进行反复大规模的生产,直到接受者感到厌烦,这样出版媒体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空间。
文学畅销书是为了畅销而文学,而不是因为文学而畅销,它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是与生俱来的。文学畅销书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和读者,而不是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因此创作者必须受制于读者和市场,尽可能地迎合他们的需要。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就是上述的典型文学畅销书。
《哈利·波特》在全球范围内的畅销,正是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大众传媒的推动下才取得空前成功。它的成功具有文学畅销书的典型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化工业方面的典型意义。
总而言之,《哈利·波特》的成功不仅仅是文学文本的成功,更是当今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化商业运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成功。
当今的消费社会已经随着时尚而时尚了,过去看一个文学作品时是在享受其带来的精神慰籍,而现在更多的是在享受文学作品的符号意义,它就像服装品牌代表的时尚一样,只是一种符号意义。
《哈利·波特》就是具有这样的典型性,刚开始人们关注它是因为它是一部文学作品,随着它后续几部作品的出版,是因为它具有了符号意义,它的文学文本、电影、相关书籍及其他的周边附属产品是影响其销售的重要因素。
现在文学作品的出版已经涵盖了许多商业化的运作在里面,不再是单纯的一个文学文本了。
《哈利·波特》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出版作品,把它放在文化工业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出版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文化市场的运行具有良好引领作用。
据此,将文学与消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考察《哈利·波特》成功的商业运作,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销售等环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