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秘密》中经典的斗琴片段,也是对肖邦作品片段的改编
因此,周杰伦也被网友们开玩笑称为“华语音乐圈肖邦科普第一人”。
很多人接触和了解肖邦的开端,或许就是基于周杰伦的作品;在听肖邦的《夜曲》之前,听的是周杰伦的《夜曲》。
不可否认,周杰伦作品中的这些肖邦元素,多多少少能帮助大家了解和感受到肖邦的气质,但对于真正听懂肖邦的作品,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想要真正听懂肖邦,需要回到肖邦本身,了解更多,去听更多。
“浪漫”肖邦的悲情人生
作为19世纪浪漫派的代表,“浪漫”是肖邦身上最大的标签。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浪漫等同于甜蜜、轻快,正如周杰伦一系列甜甜的恋曲,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热情洋溢的荷尔蒙。有相当一部分人提起肖邦,想到的都是他听起来似乎“千篇一律”欢快的圆舞曲或夜曲。
但事实上,肖邦的“浪漫”明显不是这样简单。他的作品既包含了浪漫主义的温柔、唯美,又有古典音乐的深刻与严谨。如果听得足够多,会发现肖邦远比大众想象的要深沉宏大,有力量。
这样的情感表达,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肖邦的一生是优雅的,却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
他出生在波兰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博学,母亲慈爱,还有三个和睦有爱的姐妹,被女性包围的成长环境,让他个性单纯友好,却体弱敏感,多愁善感。
据说在肖邦小时候,听到动人的音乐,他就会难以控制地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敏感柔弱的个性,成就了他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丰富情感与力量。
肖邦的悲剧色彩,与自己国家波兰的悲剧经历息息相关。
1830年,20岁的肖邦在华沙举办了最后一场演奏会,带着一坯故乡的泥土,离开了战火纷飞的波兰,此后余生,再也没能回来。
背井离乡,在外流落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心怀祖国,创作了一系列或悲怆或激荡人心的作品,比如练习曲(革命)、波兰舞曲(英雄)等等,用音乐铭记祖国的伤痛,激励祖国人民团结起来。
除了家国情怀,肖邦在私人情感上同样一波三折。终其一生,肖邦都没有得到圆满的爱情。尽管我们也听到了他一系列轻快、甜美的圆舞曲,但这也仅仅只是他短暂爱情生涯的短暂快乐。
他与最后一任比自己大六岁的作家女友,乔治·桑在一起八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同居时光,但最终却感情破裂不得不分开。分手之后,乔治·桑将两人之间大部分的信件都毁掉了,更加为这段感情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悲伤的色彩。
感情破裂的第二年,肖邦38岁,身体已经因为肺结核非常虚弱,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到英国,坚持为流落各地的家乡人民开了一场音乐会。
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因病救治无效,以英年早逝的结局为悲剧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他的遗愿是,将自己的心脏送回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