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雅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百年来,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人口大迁徙之壮举,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中国近代三大移民浪潮:“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移民浪潮人流汹汹,洪流澎湃。扶老携幼,牵男带女,肩挑手提,蓬头跣足,破衣烂衫,迈着沉重的步伐向着既定的方向行进。目的地是吉是凶,他们没有选择,也没有回头之路。
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大量贫民迫于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和生活压力,不得不离乡背井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异乡生土谋求一条活路。
大迁徙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无论是“闯关东”、“走西口”还是“下南洋”,他们相同之处,都是走投无路、彻底绝望的穷困乡民,求生*迫使他们不得不破釜沉舟远离家乡赴外地谋生存、创世界。
不同之处是,由于地理上以及其它原因,“闯关东”主要是*的山东农民向东北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成千上万的山东饥民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向西,经*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虎口。“*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闯关东”和“走西口”尽管跋涉数千里,并没有走出国门,这是和“下南洋”最大的不同,结果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东北和华北有地理上的距离,却没有文化上的差别。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从“闯关东”的社会意义来说,东北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北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而且山东移民人数占绝对优势,虽是外来客,却有反客为主之意。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文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不必“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习俗,使用当地的语言等。所以山东人“闯关东”一般来说还是成功的。
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走西口”,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晋文化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半农半游牧民族相融合,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除此之外,生存环境恶劣的晋北人“走西口”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越走环境越恶劣,地区越荒凉,最后走向大沙漠,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激烈碰撞,结果是农耕文化大败而逃。
最近热播的40集连续剧《下南洋》,剧情已有所描述,绝大多数的“过番客”都是被黑恶势力所欺骗和绑架,强迫他们到南洋来当猪仔的。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一带也叫“过番”,是指到南洋一带谋生。历代封建王朝末年,不堪战乱之苦的普通百姓和权势旁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以福建、广东人占绝大多数(95%以上),这与人文、地理因素有关。闽、粤两省海岸曲折,百姓与海相习,两省距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这是有利条件。
早期“猪仔”命途多舛,备受艰辛;命悬一线,朝不保夕,能活着回唐山的没有几个人,民国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下南洋》剧反映时期,正是英、荷殖民者统治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需大量劳动力。所以简肇庆和锡矿老板布朗合作,解决了华工就业问题,但不为他大哥简肇兴所理解。
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华侨对工矿业贡献巨大。马来西亚的锡矿几乎全部是由华人开发,许多大型锡矿区,正象《下南洋》剧中所描述那样,都是由华工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工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很长时期占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在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以中国人最熟悉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泰国为例。
即使就是在这样的疫情背景下,2020泰国福布斯富豪榜榜首的位置,依旧属于以谢国民为首的正大集团谢氏家族,尽管他们的总财富值减少约22亿美元。
下面是福布斯泰国详细榜单排名(前10名):
1. 正大集团谢氏家族,财富值约为273亿美元(约9000亿泰铢);
2.红牛集团Chalerm Yoo Vidhya(许书恩家族),财富值约为202亿美元(约6660亿泰铢);
3.ThaiBev 集团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苏旭明),财富值约为105亿美元(约3460亿泰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