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洋水师最早期的海军基地设在了大沽口,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大沽口显然不适合北洋水师将其作为一个大型的海军基地,为此在1890年旅顺船坞落成使用之后,北洋水师舰艇的主要修理工作便迁徙至旅顺军港,而大沽口的作用则明显下降,成了北洋水师的备用海军基地。
在北洋水师的众多备选港口之中,处在山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卫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脱颖而出,与大沽口、旅顺港共同形成了当时中国北方的三大海军基地,也初步奠定了拱卫京师的三角布局之一。当大沽口、旅顺港、威海卫各处海军基地的炮台基本上竣工之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固若金汤的防护,李鸿章也曾踌躇满志的夸下海口:“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故不摇之势”。但殊不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正是在这固若金汤,已有深故不摇之势的威海卫基地中全军覆灭的。
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东北端,在明朝时期设卫,故而得威海卫之名。“卫”是明朝的军事组织,每卫中有官兵6500人,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威海即卫的驻地,后来逐渐沿袭成为地名。威海卫隔海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军港相对,同时作为拱卫渤海湾的门户,控制着由黄海进入渤海湾的水上必经要路,形同渤海湾的门户锁钥。整个威海卫海港三面环山,刘公岛横亘港前,濒外海方向,山势险峻,无可攀登,成为了整个威海卫港的天然屏障。在整个港湾的南北两端以及刘公岛上可以利用山势布置岸防炮台,利用港湾水道实施水雷封锁,可以有效阻碍敌人从海上突袭威海卫。再加之威海卫港内水域开阔,港口水深,利于大型舰船的航行与出入,由此,威海卫便成了北洋水师的重要海军基地。
威海卫基地全景
1881年,威海卫开始成为了北洋水师军舰的临时停泊基地。1883年,李鸿章命令直隶候补道员刘含芳筹办旅顺、威海鱼雷营、水雷营、 修建水雷土船坞,在刘公岛修建机械厂,并在当地购买民地用来建设海军设施,开始了威海卫海军基地的建设。但迫于经费的困难,威海卫基地建设一直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