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并不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作品。只不过它在某些我们认为不错的地方,它比我们想象的更不错,但在我们觉得一般的地方,它也确实体现出了疲态。”吕铮说道。
吕铮,警察,同时也是作家。至今创作了十几部公安题材小说,作品多次获奖。电视剧《三叉戟》便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对于《三叉戟》这一段时间播出,所收获的好评和受到的质疑,吕铮都挺坦然。他欣慰的点在于,“原来只能从图书读者那里获得对作品的反馈,这次得到了来自全年龄段大众的反馈”。
“这是一个纠错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看清自己创作的过程,这一点才是我最大的收益。”
吕铮
而让他没有料到的点则有两点。一,该剧的观众群体,70%都是35岁以下的观众;二,身边的警察同仁们在追这部剧。“警察们平时看电视剧看得少,毕竟没有时间。像我也从来不看涉案剧,好多所谓的爆款,我也就能看三四集,因为大部分都是脱离警察生活特别远的。但这次好多警察在看。”很久未联系的同行给吕铮打电话,表达对这部剧的喜爱和认可。
在吕铮看来,《三叉戟》能取得这样的播出效果,是因为区别于一般的公安题材,它着重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人物。“如果你要写案件本身的话,受众就会是小众,就是喜欢涉案剧的一拨人。而《三叉戟》最吸引人还是三个主角。”
“人类的共性,才能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共情。”
在吕铮看来,《三叉戟》的创作中,他们是“反”着来的。“别人要求警察戏里有大动作,一开场就好几十个特警抓一个人。这种让我们真警察觉得特别二的事,这戏里都没发生过。 ”而且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吕铮跟沈嵘(编剧)也达成了一致,为了人物的塑造,所有案件都不能太“冒尖儿”。“没选那种血腥暴力的,特别抢人物光彩的。如果你看一个剧,里面的案子是一家三口被碎尸,实际上观众会因为这个案件而忽略人物,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谁都不能抢了人物的戏。 ”
《三叉戟》书封
关于该剧对原著的大幅度改动,和收尾几集的仓促,吕铮没有避而不谈。他自己说起了支线剧情和人物上处理的一些遗憾,总结“紧贴三个主人公的戏就好看,一支出去了就差口气了。”他反思其实应该对支线做一些精简,把戏更集中于三主人公身上。他认为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塑造了三个老警察的鲜明真实的性格而破圈,并不是在剧作层面上故事有多精彩。
《三叉戟》海报,董勇、郝平、陈建斌主演
“这三个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好,但是身上也有巨大的缺点。”三个小老头和自己较劲,因为如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的意识还在,我的动作达不到了”;也和年轻人较劲,因为爱面子和不服老;也和同事较劲,因为做事方法不同职责不同。这些磕磕绊绊,让仨老警的职场戏,真实质感一下就出来了。
吕铮跟《余罪》编剧沈嵘合作《三叉戟》的剧本,一开始就确定了分工,从人设到大纲到分集,包括台词,都是先二人讨论,再沈嵘主笔,沈嵘的一稿给到吕铮,再由他这个真警察,把警察的语言和真实细节填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