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主要内容分段,社戏使用什么叙事顺序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7 00:20:57

分段,写段落大意,是我们七零后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语文课上,很少能见到“分段,写段落大意”的课堂活动了。

我有时候,喜欢把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称为“通俗手法”。

这次备教《社戏》,误打误撞地,居然用了这个通俗手法,而且居然发现,效果还不错。

第一稿设计中,第一个活动“整体感知”环节,我是这样预设的: 迅哥儿去赵庄看社戏的那夜,跟他在平桥村度过的其他夜晚,有什么不同?试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很简单直接: 那夜,有戏看,有豆吃。

但我觉得,仅此而已是不能算“整体感知”的,于是就追问: 还有哪些东西?答案自然有,有月亮,有豆浆,有船……可这又太细了,不算“整体感知”。

我就“引导”: 同样写看戏,鲁迅写看戏,怎么能写得这么波澜起伏?然后学生读书,找“波折”。磨课时,有老师觉得这里耗时太多了。我立刻想到,问题在我。“整体感知”主要是“内容理解”层面,而“波折”又是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不宜放在第一个教学环节。

显然,这样的开场,是不好的。

怎么改?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我就先放一放,备课时一旦遇到滞涨,我一般都是搁置,放几天,然后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接通”。

到正式上课的前一晚,躺床上玩手机,电光火石间,忽然就想起“分段”来了!

学生第一次读这么长的课文,40小节,分段,不应该是最佳的“整体感知”方式吗?

方向有了,做细化就容易多了,我担心用脑过度会失眠,决定第二天早上起来再说。

课堂实践证明,我用分段的“通俗手法”,是很明智的。

上课伊始,我就说: 徐老师买了一条大鱼,但家里的锅子太小,你们看怎么办?有学生说: 切段啊。我就顺势说: 《社戏》文章长,如果让你来切断,你准备切出哪一段来?

有说,切“看社戏”那一段。我说,这是核心事件,板书“事件”。

有说,切“偷豆”那一段。我说,这不是看戏,而是看戏的“插曲”,板书“插曲”。

有说,切看戏第二天发生的事,这是偷豆的余波。这孩子太厉害,我直接板书“余波”。

我追问: 看戏前有两段文字,能不能删去?有学生说,那是铺垫。我说,写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确实是为写看社戏做铺垫,板书“铺垫”。

最后,请大家看黑板的板书,自己在课文语段旁用斜横线标注。然后追问: 能不能把最后一段切出来?

当然能。最后一段是“现在”的视角,这篇小说是以“我”回忆的形式写的。

于是请一个学生读最后一段。ppt补充“夜似的”,读shi(四声),“像……一样”,自然过渡到“夜本来是黑的,为什么平桥村的那一夜,是如此美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