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
1935 年3 月14日,是阮玲玉出殡的日子。
她的灵柩从上海万国殡仪馆抬出,即将送往联义山庄墓地下葬,这是一场盛大的葬礼,更是轰动整个上海滩的“伤心事”。
金焰、孙瑜、费穆、郑君里、吴永刚、蔡楚生、黎民伟等12 位电影界大佬,齐齐出现在葬礼现场,甚至担起了抬棺的工作。
除了演艺界的前辈和同仁,赶来送葬的影迷更是多不胜数,但凡是灵车所经之地,满是伤心的呜咽声。
沿途夹道的送行队伍,达至三十万人,蜿蜒成了一条“人形长龙”。当时美国驻上海的记者,也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出殡活动,还拍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像。
美国《纽约时报》专门报道了此事,配的插图就是阮玲玉的送葬现场。其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头扎白布,身穿龙袍的壮汉,寓指“皇帝”,西方媒体将这次葬礼,评价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
在他们看来,若是中国还有皇帝的话,也一定会出席这场伟大的葬礼……
总而言之,从各界的反应和报道中,都能窥探出过往的细节,知道阮玲玉三个字,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
只可惜这样烟花一般绚烂的女子,走得那般清冷而哀伤,她在遗书中写道:“我一死何足惜?不过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究竟是什么人言,让风华绝代的绝世佳人,黯然零落?
20世纪初,上海的十里洋场,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富贵地、温柔乡。可对于阮玲玉而言,最先体会到的是底层生活的艰贫和辛酸。
1916年,年仅六岁的阮玲玉丧父,随着父亲的离世,本就不富裕的工人家庭,陷入了生存困境。
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去了一户张姓人家当帮佣,年幼的阮玲玉也跟着母亲,当了一名“小女佣”。
张曼玉饰阮玲玉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没读过什么书,更没什么钱。但她深谙社会的苦楚,想要女儿摆脱穷苦的命运,往上面再“走一步”。
所以她拼命地攒钱,让阮玲玉这个帮佣家庭的女儿,也能有机会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她们母女也算遇到了“贵人”,当时帮佣的人家是学校的董事,在阮母的再三恳求下,张老爷破例同意让阮玲玉以“半费”优待进了学堂。否则即便阮母再打两份工,也供不起上海崇德女校的高额学费。
阮玲玉深知读书的机会不易,格外珍惜在学堂的时光,若她能沿着读书这条路走下去,人生应当也会光明美满的。这可惜,这条读书路,被一场“苦涩的初恋”给阻断了。
即便还在上学时期,十五岁的阮玲玉就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她的美丽率先被家中的少爷张达民所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