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哈尔滨完整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高清完整版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16 19:34:51

1月20日下午五点,热带的阳光洒在站台上,海口西郊的火车站候车室里,手提或肩扛着大小行李的人们,在检票口前排起了长队。

再耐心等待半小时,被火车迷称为“哈海神车”的Z112次列车便将一路向北,在“春运”首日跨过琼州海峡,穿越山峦起伏的江南丘陵和一望无际的北方平原,从南国椰岛驶向遥远的冰城哈尔滨。

夜色中的哈尔滨完整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高清完整版(1)

Z112次列车从南国椰岛海口开往冰城哈尔滨,历时两天两夜,行程4311公里。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硬座,4311公里,48小时31分钟。

58岁的建筑装修工刘共泰攥着车票走向检票口,两天两夜后,他将回到故乡哈尔滨。

与刘共泰同行的,还有准备回江西泰和县老家结婚的30岁防雷技术员郑昌慧、时隔二十多年重游广州故地的50岁菏泽农民傅吉祥、怀揣产品经理梦想的21岁大学生李文君,以及两年来一路追赶爱情的列车播音员曹妍姝。

夜色中的哈尔滨完整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高清完整版(2)

Z112次列车在起点站海口车站等待旅客上车。

58岁的建筑装修工

1月,海风和煦,温度正好,这个不大的候车室在历经漫长等待后,涌动着一股燥热的气息,有人解开了外套的扣子。

伴随“开始检票”的绿灯亮起,刘共泰扛着一个到他胸口高的蓝色布袋,随着涌动的人流快步走向站台。

夜色中的哈尔滨完整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高清完整版(3)

58岁的建筑装修工刘共泰说自己会接着干下去。

这个瘦小的东北老汉脚步急促,满面笑容,手里攒着有些发皱的车票,抬头张望着车厢的号码。站台上行李箱划过地面的声音轰隆作响,刘共泰对着工友招招手,嗓音洪亮,语速极快,“就是这个车厢”。

56岁才离开家乡哈尔滨的刘共泰笑着说,Z112次列车6号车厢自己已经很熟悉,“我这两年都是这个车厢,去年是101号座,今年是102”。

30岁的防雷检测技术员郑昌慧转过头来好奇地问道:“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坐两天两夜硬座回家?”

“累是累,为了养家糊口。”刘共泰站在自己座位上,踮起脚放好自己的布袋子,古铜色的皮肤上渗出汗珠。

火车缓缓向前,驶向轮渡码头,拆解成几段后装船跨过并不太宽的琼州海峡。

与同车厢里的绝大多数乘客不同的是,刘共泰是在接近暮年跨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40年来,他一直在哈尔滨以从事建筑装修为生,两年前因觉得家乡活少和天气冷来到了海南。

在刘共泰看来,相较于冬季不能施工的东北,海南岛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能在工地干活的地方,到哪里架几支竹子搭一块五彩布就是工棚,在海南的生活平平淡淡却充实。

“我们是两头不见太阳。”刘共泰目前在海南儋州从事桥梁修饰工作,“就像人长得不好看,给做个整形美容一样”,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后,刘共泰会在六点出门,忙活一天后,直到日落再回到工地附近的集装箱里休息,一天的辛苦可以换来两百元报酬。

“反正知足常乐呗。”刘共泰扒拉了一下稀疏斑白的头发,笑着说。过去工地集装箱一般都没有空调,只能靠工友们花五六十元买来风扇在夏天解暑,平日里和工友们打打麻将便是最好的休闲。

谈及过往,刘共泰说,18岁时自己放下锄头和家里的玉米地,前往哈尔滨找零活干,他的记忆并不连贯,却对当年的菜单价格表记忆犹新。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一天两块零八分工钱,熘肉段一块八,馒头五分五,那时候馋,现在地上的一毛钱没人捡了。”刘共泰说,彼时外出打工在自己的村庄里尚属天方夜谭,有钱没票证买不到货也是正常情况。

“技工一天也才三块多,要说变化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来,刘共泰辗转在哈尔滨周边各地务工,周围的楼房越来越多,越长越高,自己也在二十多年前建起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平房,但眼下,刘共泰最揪心的还是自己已结婚成家的儿子。

“儿子喜欢玩彩票不干活,那样养不了家,儿媳妇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维持生活,但是谁能老养活他吗?”刘共泰语速不改,话头一转,说自己干了四十年,但现在还有些余热,干点活挺好。

“年纪大了,100块挣不了我还可以挣50。”刘共泰说,自己在家里呆不住,要一直在外面干到干不动为止。

“一般60岁以上外面就不会招了。”郑昌慧和周围的乘客开玩笑的说道。

“那我再干两年回家养老。”刘共泰笑着拨弄着胸口挂着的两个小海螺,他说一个送给孙子,另一个送给外孙。

夜色中的哈尔滨完整版,夜幕下的哈尔滨高清完整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