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定谔的猹
日前,电影版《寻秦记》发布了首款预告片,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天乐、林峰、宣萱、郭羡妮等原班人马悉数回归,不少看港剧长大的80、90后纷纷感叹“爷青回"。
或许是因为时间仓促,片方发布的预告片还没来得及配上普通话版,清一色都是粤语原声。所以不少看习惯普通话版的观众也吐槽“太违和”,觉得秦朝人说粤语怪怪的,还不如说陕西话。
但也有语言学专家和爱好者指出,事实上,中国古代北方因为战乱频发,人口流动大,汉人和少数民族融合更多,导致北方方言的发音越来越简化,如今的普通话和北方方言的发音基础基本是到明清时期才奠定的,今天的陕西话跟秦朝时期的陕西话几乎无法沟通。
而根据古代的《切韵》等韵书显示,闽越等南方地区,因为天高皇帝远,交通不便,受战乱影响小,再加上大量北方汉族移民的融入,反而更好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网上也有不少中古上古汉语的拟音视频,发音相比普通话明显更接近粤语闽南话客家话等南方方言。
首先从声母来看,粤语的g、k、h声母对应普通话的j、q、x,这种舌位从后部转到中间的发音变化,语言学上称之为“腭化”。普通话这种腭化现象也造成同音字增多。
另外,粤语的韵母在存古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m、p、t、k韵尾,这些都是原本存在于中古汉语中的成分,也使得很多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用粤语反而能押韵。
声调上,粤语的九声六调完全继承自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尤其是“入声”短促、一发即收的特点,让粤语读起《满江红》这样的古诗词更为铿锵有力。
而简化了声调和发音的普通话虽然便于推广和传播,但也丢失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反过来造成同音字大量飙升。
语言学家赵元任就曾经写过一篇《施氏食狮史》,来展现普通话同音字多的问题。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但是用声调发音更为丰富的粤语等南方方言来读这篇文章,显然就顺口很多了。
虽然秦朝人说的也不可能是今天的粤语,但显然粤语要比普通话等北方方言更接近秦朝古汉语的发音。如果说秦朝人说粤语违和的话,那么说普通话其实要更违和。
当然,争论粤语和普通话其实也没什么必要,《寻秦记》正式上映的时候,肯定会同时推出粤语原声版和普通话配音版两个版本,喜欢看哪个版本的观众都可以自由选择。
而对于大多数非粤语地区的观众来说,大家早年电视上看的港剧也都是国语配音的版本,那种独特的”TVB腔”也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之声。
之前TVB前国语配音员叶清就曾经出现在内地节目《声临其境》,现场为自己配过的段誉进行了重新演绎。
王刚给出的评价就是,你能够听出来他是港台那边的风格,但是发音上又很标准,挑不出毛病。
叶清也曾经总结过这种“TVB腔”的特点:粤语喜欢在句尾加语气词,用词、语序也经常跟普通话不同,语速也相对比较快,对节奏的要求很高,所以把粤语翻译成普通话时,也要跟外语翻译成中文的译制片一样,保持“信雅达”的原则,这样听起来就真的好像香港人在讲标准普通话一样。
而TVB国语配音组的配音员,通常都是移居香港的内地人,在会流利普通话的同时又在香港学会了粤语,所以,这种“TVB腔”的形成,是要建立在配音员同时熟悉粤语和普通话的基础上。
而近些年引入内地的港片,大多都是由内地的配音员进行配音,这些内地配音员基本都不懂粤语,而且以北方人为主,发音偏北方,所以用这种北方腔普通话来配港片会显得比较违和。所以有不少非粤语区的观众也会主动选择去看粤语版的港片。当然,如果影版《寻秦记》的国语配音,能请回当初剧版的配音员,满足观众的情怀,相信国语版同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