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关爱长者,你我同行——2019奥园“筑”梦·「益起行」守护 1”活动”系列采访第一篇。主人公麦飞今年85岁高龄,他凭借技术创新,“誓把吃人滩变幸福滩”。
站在顺德龙江甘竹滩岸边,西江于此缓缓流入北江。远远眺望,上游右岸是南海九江,左岸是江门。这里是西江下游通向北江的一条支流入口处,也是广州至西江的一条重要的航道。在明清时期,交通多依赖水道。这一带成为了从广州至梧州的水上要道,客运货船来往不息。
“甘竹滩,鬼门关,有命去,无命翻。”老一辈的顺德当地人聊起甘竹滩,都会想起这句粤语顺口溜。甘竹滩礁石多,船只过滩很困难。在1937年1月,“民族”号客轮就在甘竹滩遇险沉没。若遇洪水季节水流湍急,更不能通航,从广州来往西江沿岸的船只只能绕道容桂水道,航线增加21公里,十分不便。
1970年,顺德县人民为了防洪需要,同时充分利用甘竹滩洪潮的水力资源和整治甘竹滩航道,决定兴建甘竹船闸和甘竹洪潮水电站。自1971年起分两期施工,至1974年全部建成投产,共用时3年4个月。
难度大 低水头国内罕见
除了资源、工程器械的匮乏以外,要在甘竹滩建水力发电站还面临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一般发电水位落差要有十米以上,没听过几公寸落差也能发电的。”甘竹滩发电机水轮机设计者,如今85岁高龄的顺德勒流人麦飞,他向记者讲述当年水轮机设计的经过。
在接受任务后,麦飞勇挑重担,决心要把这部特殊的水轮机设计出来。甘竹滩电站由于具有水头低(只有0.3-1.8米的落差)和流量大(洪水时达2780立方米/秒,水头只有0.3米时流量也有400立方米/秒)的特点,按设计要求单机出力需为2 0 千瓦,但这样的水轮机当时国内尚未生产。
水头低至0.3-1.8米是什么概念呢?资料显示,学术上而言低水头水电站通常是指水头在40米以下的水电站,有时将仅有水头2-4米的水电站称为极低水头水电站。类似甘竹滩这种0.3-1.8米的水头当称作是“微水头”水电站。
那时,全国只有石家庄的一处低水头发电站能作为技术参考。于是,麦飞单人匹马前往石家庄,专注研究水轮机的构造。经过细心观察和分析后,他自信地表示,水轮机在我们顺德也能制造出来。
麦飞的自信来源于他在机械领域出色的专业技能,以及长年的经验。早在他十七八岁时,就在顺德电力排灌站工作制作水机模型,也培养了他对机械的浓厚兴趣。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作为在职职工参加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单位里同一批次选中的十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备考期间,由于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休息时间有空,麦飞便通过自己购买的参考书每天认真学习至深夜。当收到入学通知书后,年轻的麦飞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自己的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
争朝夕 水轮机独自设计
1971年,顺德县党委组织10个公社,2个镇的青年民兵,开始在甘竹滩热火朝天地工作。1月1日起,七千多名民兵在甘竹滩会师集结,每天排着队伍,用扁担搬运石头和沙子,挖出一条人工河,用于分流汹涌的甘竹溪。河道两岸绵延数里都是驻扎的竹棚,作为供民兵休息住宿的简易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