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兴东
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我和陈宝光编剧的电影《辛亥革命》首演至今已过去10年了。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电影是一种精神的索引,今天正在参与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应该观《辛亥革命》电影,回首110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革命,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创建民主制度,“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
台湾演员赵文瑄在电影《辛亥革命》中饰演孙中山 台湾演员赵文瑄在电影《辛亥革命》中饰演孙中山
如何用电影表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伟大的革命,剧本是打开创作之门的钥匙。10年过去了,回顾电影剧本的创作仍然非常有意义。
反映辛亥革命的书籍资料浩瀚如海,是躺在历史资料上进行编撰,还是要到现实中考究和调研?就《辛亥革命》电影而言,以什么样的态度反映历史、反映社会,不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严肃的历史责任问题。
我在参与编剧《建国大业》时,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辛亥革命的素材了。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在南京总统府,都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为辛亥革命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情景和细节。
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故居”,看到当年他在澳门行医用过的手术刀,遂生灵感,作为孙中山随身而带的道具,象征着革命就是给国家做一次大手术。于是给孙中山写这样台词:“医人是我的本职,医国是我的天职。医术只能救人,革命才能救国。”
我去了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三·二九广州起义”指挥部的旧址,看到陈列着当年起义吹响的螺号,总指挥黄兴写下的遗书,还有孙中山与美洲华侨致公堂筹饷局为了募捐印制的金券,正是这场由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策划,由黄兴指挥的起义,100多年前在这里集聚着从海外归来的革命精英,为了民族救亡图存,唤醒民众,毅然冒死发动了起义,最终谱写了血染黄花岗的悲壮史诗。在七十二烈士墓前,我黙念着孙中山对起义的评价:“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王兴东在黄花岗72烈士之墓前
特别是全国政协积累了大量的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参与者留下了珍贵的亲历亲见亲闻,怀着敬畏的心理,我们用电影的眼睛认真梳理,寻找着这部电影创作的能源。人民政协里有很多辛亥革命后裔,武昌起义的总指挥吴兆麟之孙吴德立委员,给我提供大量的资料和画册;黄兴之孙黄与群特别关心剧本创作,多次电话交流;还有舍身炸死清廷宗社党主将良弼的同盟会员彭家珍烈士的叔辈兄弟彭家祥,从四川寄来史料图片。
辛亥革命已过110年,参加者众多,前人留下的浩瀚的文史资料,既要维护历史本来的尊严,又要遵守剧作的法则。李笠翁早就说过:“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具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故李笠翁主张应该集在“一人一事”,电影作品更宜如此,人繁事杂,交代展示过多,也是当今电影的新病。“一人”只能是突出孙中山的形象,这是不能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