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上富豪榜的文坛作家韩寒说: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一场远行。
说这话的时候,正是我的青春进行时。
记得天才韩寒大火的那会儿,我还在读高中。那会儿的互联网还不太发达,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
那会儿的作家还是靠签售会和版税扬名立万,大约是由于信息化渠道比较单一的缘故,那会儿的文坛还存在一枝独秀的现象。
而如今,这一切,都变得那样古老而遥远,像极了我们刚刚逝去的青春。
记得那时候校园里到处都弥漫着《三重门》的气息,有那么一批不爱学习的孩子,课间讨论的几乎都是林雨翔和susan曲折的校园爱情。
那会他们并不关心林雨翔就是作者韩寒自己的影子,他们只觉得自己是林雨翔的影子,期盼着自己也能如约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林雨翔式结局。
韩寒也好,林雨翔也罢,都是我们青春里,抹不去的记忆,我们都曾幻想自己是那个天才少年。
如今早已结婚生子,并被职场打磨的“高情商、只唯上、无棱角、不自我”。
偶然听起韩寒,听起韩寒的日记体杂文作品《青春》,再去看他在他的的青春时代里记下的对于身边人和事的杂谈评说,
发现,那是我们在禁欲职场的一场解放,那样酣畅淋漓而又独辟蹊径。
再次听到他的语调,没有任何张狂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是羡慕。
在我们不敢任性,克制情绪,谨言慎行的成年后世界里,韩寒是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一个真正实现了言论自由的人。
原来,在我们步入中年后,才看得懂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青春本是最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岁月,然而现实成为了青春和梦想的最大第三者。
韩寒说,你赚了多少钱往往是中国家庭衡量一个小孩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的唯一标准。
韩寒说,我们中国人是不配有乡愁的。仿佛只有背井离乡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不成功,不敢回去;成功了,扎根于外地的城市。
这便是,我们80后的现实,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村大迁徙时代中国式父母的价值观。
然而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发达,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把信息碎片化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也随之碎片化了。
而《青春》,记录了最后关于青春的集体回忆。
而80后的童年和青春,在这本书里也幸运的没有被互联网冲击掉。
幸运我是80后,更幸运读过《青春》。
青春散场,梦想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