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是否能够吸引人与作者赋予它的书名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平平无奇的书名难免让人过眼就忘,而一个别出心裁的书名则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当然,更多的时候一本书的书名要做的最基本的事就是总结归纳书中的内容,即表达作者在书中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若是文不对题,则有欺骗读者的嫌疑。
而金庸笔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这十五本书的书名大多都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整本书的核心主题,但唯独其中一本《天龙八部》显得与其他的书格格不入,这书名是什么意思?金庸为何要给它起这个书名?
一、金庸起名的风格
金庸对自己作品的起名风格通常都是朴实无华的。
比如《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倚天屠龙记》这几本书中都带有兵器,让人很容易将它们和武侠故事关联在一起,尽管这书名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却依旧能够凭借“大师之作”的名号吸引读者来阅读其内容。
(令狐冲剧照)
比如《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侠客行》的标题概括性也很强,基本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其内容也和标题呼应,基本不会让人有任何题文不符的读感。
还有那《笑傲江湖》、《鹿鼎记》虽然相对而言要抽象一些,但《笑傲江湖》的主题就是只有不被利益熏心的人才能够做到笑傲江湖,最后主角令狐冲和任盈盈做到了笑傲江湖,而《鹿鼎记》的最后韦小宝也成了鹿鼎公。
不过《天龙八部》这书名就更加抽象了,读者很难从字面意思来猜想这是怎样一本书,甚至很难将它与“武侠”联系在一起,这就明显不符合金庸对自己作品起名的风格了,所以他为何要这么起呢?
二、佛学因素?
有人说金庸的作品中总是藏着佛学思想,这“天龙八部”四个字就是取的佛教用语,那八部分别是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萧峰剧照)
所以有人会笼统地将这所谓的“八部”套用在书中的角色身上,比如有人说乔峰对应的是天众,段誉对应的龙众,虚竹对应的夜叉,阿朱对应乾达婆,鸠摩智对应迦楼罗,慕容复对应阿修罗,游坦之对应紧那罗,丁春秋对应摩睺罗伽。
(游坦之剧照)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但完全经不起细品,书中又不是光写这八个人的故事,其他还有不少重要角色都没有得到体现,比如扫地僧、萧远山、慕容博、玄慈呢?他们又对应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金庸本人并没有如此解释过八部众分别与书中哪个角色对应,所以这种解释并非正解。
三、金庸留下的剧情漏洞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会让多数人感到意外的,因为金庸之所以给《天龙八部》起这个名字还是源于他自己在书中留下的几个影响故事平衡性的剧情漏洞。
在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回文末的注解中,金庸大方地解释了《天龙八部》这书名的来由。
(金庸)
原著道:“‘六脉神剑’、‘火焰刀’、少林派指法等将内劲凝聚集中,发出而化为毁物伤人的无形刀剑,仅为小说家夸大之言,并非真有其事,读者当做“寓言夸张”可也,在小说中仅为增添性味,不能作物理学、动力学之科学推究,尤其小读者不可信以为真。读者可视作当今医学中激光手术、‘伽马刀’之类,镭射之力能凝聚光线以割除眼中白内障、体内瘤肿或胆石、肾石,化无质之力为有质之手术刀,产生功能,事固神奇,亦非绝无可能。本书叙事,多有虚妄想像、夸张之处,盖以‘天龙八部’为名,多有象征抽象,已踏入魔幻之神奇境界矣。”
是的,这书叫《天龙八部》完全就是因为金庸对于书中的一些设定超出了武侠的范畴,已经到了魔幻的境界,在武侠故事中就成了剧情漏洞,所以他才会起了这么一个显得一点儿都不“武侠”的名字,改变了故事的定位,确切地说,《天龙八部》应该属于魔幻故事,而非纯粹的武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