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苦难、女性、悲惨,当这样的标签贴在金喜妹身上之后,观众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同理心也会让观众倾向于丁义峰对她进行无罪辩护。
剧情发展到这,观众已经陷入了导演设置的“陷阱”,一个关乎于法理人情的“陷阱”,感性在摇摆,理性暂时隐身,丁义峰的造假在观众心里似乎变得有些合理。
然而后半段的反转,丁义峰的逼供,利己与情感,引出了对人性良知和法律正义的审问。
这不仅仅是让片中的丁义峰、金喜妹扪心自问,也是让前半段内心纠结的观众做一个法理情的选择。
最后每个人都摆正了位置,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结局并没有超出预料,但观众有了从拿来主义变成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其实,丁义峰就是代替观众的他视角。
他是一把有点锈的刀子,虽然钝,但锋利不减,一点点地剖开社会、人性、法律、正义的横截面。
探讨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又是如何的?人性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是怎么联系的?
法律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
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